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文官们想出什么奇招来竞争这个帝师之位,赵祯就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直接抛出了王大儒的名字。
  这一下,朝堂上顿时一片愕然,王大儒致仕已有十年,许多近年来从地方调任到汴京的官员,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位是何方神圣。
  眼看着有个陌生人要来分自己的“蛋糕”,文官们哪能坐得住,立刻就要群起而攻之。
  可赵祯却像是早有预料,不紧不慢地又抛出了一个“炸弹”:要选拔一批适龄的官宦子弟入宫,陪三皇子一起读书。
  他更是直接点名了五人,顾鹤、顾廷煜、齐衡、李炜、曹评。
  前三人他早就跟顾鹤透过风,说是作为奖赏的;李炜则是他生母李宸妃的侄子,算是弥补当初对生母的亏欠;曹评则是曹皇后的侄子,也是对她的一种补偿,这两人就是外戚行列。
  空出的五个名额,自然是留给这帮文官们去争夺的。
  当然,勋贵、外戚若想插一脚,只要能压倒文官,赵祯也乐于见成。
  然而,对于赵祯的这番安排,文官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强烈反对。
  尽管他们依旧占比较大,但因为向来轻视那些丘八,更别提处于鄙视链低端的外戚了。
  有顾鹤一人也就罢了,其他人凭何能有这个机会?
  可问题在这事上,赵祯已经打定了主意,还在垂拱殿议事的时候,直接说了,要么就按照自己说的办,要么就干脆一个都不要进宫。
  勋贵这里,虽然大部分勋贵人家因为没有沾着好处,不愿为此事出头。
  可就齐国公府、宁远侯府、襄阳侯府,以及相亲近的一些人家,也在朝中展现了一番力量。
  外戚这里倒是平静,不管是曹家此时主事的曹侑还是李家主事的李用和,那都是谨小慎微之人,根本就不想掺和。
  倒是张修援又动了心思,为了塞人出面找了赵祯,倒不是说她跟舅舅家关系好,单纯是因为看到曹家有人,她也想要同样的待遇。
  可这个位置都是有限的,赵祯不可能因为张修援的小脾气就同意。
  最后也不知是谁脑瓜子先开了窍,张修援自己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不再要张家人进来,而是推了王拱辰之子。
  这样就算是文臣一系的,赵祯思索过后便也答应了下来。
  最终文官们还是选择了妥协,因为自家知道自家事,文官集团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不同意,总有人会同意的,到时岂不是平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只是赵祯也做了一定的退让,比如在授课上,除了王大儒以外,赵祯还同意了王尧臣一同进翰林学士,一起为三皇子启蒙。
  一切商议定后,圣旨立马就传到了各府当中,然后平宁郡主便带着丈夫、儿子,以及一马车的礼物,赶了过来。
  同样如此的还有顾偃开和小秦大娘子,只是这回顾廷烨没有来,也不知是不是还在生气。
  顾鹤本来进宫次数就多,跟三皇子关系也好,对于这事本就没有多欢喜。
  等进宫后再碰到油头粉面的曹评,以及面容不咋的李炜,那心情就更差了。

第34章 均匀分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