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员外的祭日过后很快就八月过半,要过中秋了。
中秋后就是乡试放榜,放榜这日闵右之也同闵父一道去看榜,当然,他们家毕竟巨富,不能同旁的人家一样在榜下围着,闵家也没什么人参加科举,便只是带着闵右之在旁边的酒楼里订了一桌席面,凑凑热闹罢了。
右之端坐在窗前向下望去,楼下人声鼎沸,由于本朝不限制科考举子的阶级,皇帝又鼓励科举入仕,是以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打乡试开始,举国人民都展现出了巨大的热情。
就如现在,“桂榜”放出,考生们纷纷挤挤挨挨上前去看自己的名字有没有上榜,乡试过后就是举人,才能拥有参加省试的资格,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为进士授官,称为“天子门生”
因前朝“进士过省试赴殿试,仍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更兼有进士被黜者因寒心转投西夏,为敌军出谋划策,是以本朝天子下诏,凡参加殿试,无品行之大过者皆不罢黜,殿试便只是排个名次。
这些都是右之此时的开蒙先生同他聊到的闲话,右之默默消化这些信息,看样子此时应该是属于宋朝前后,但当今天子又不是右之熟悉的任何一个皇帝的名号,她只知道如今的年号是景明,这一年是景明八年。
她一时很难分析出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朝代,这个暂且不提,重要的是她想知道如今科举验身是否严苛。
右之的思绪已经逐渐发散,那边楼下榜单前一阵喧闹。
“解元!吴家沟吴家三郎!”
“吴三郎何在!”
“什么吴三郎,是吴解元。”
“吴解元没来,他老母偶感风寒,他在家侍奉母亲呢!”
“走,上吴家道喜去!”
“走走走。”
右之叫这一声声浪潮般的吴家解元从思绪里拉了出来,她撑着窗台,回头看向闵老爷:“父亲,儿想见见这位吴解元。”
右之的眼睛亮亮的,单单一个解元,就这样出风头,可见本朝是真的可以依靠读书改变命运。
是的,改变命运,右之观察这个家庭已经五年,闵家是富,从前的闵老太爷也的的确确头脑清醒,明白取舍,可如今的闵老爷,一读不懂生意经,二无头脑,想要带领这个家族更进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现今家中一应生意明面上是闵老爷做主,实际却都是由徐氏打理。
而那边二房到死也没在闵老太爷手上捞到继室身份的老姨娘更是虎视眈眈,就连人家生的儿子,右之的庶二伯,也比闵老爷会做生意,分家后这几年财产不断翻滚,现今明显是要同闵家正房在生意场上一决高下的势头。
反观闵家正房,便守成许多,皆因当年留下的老掌柜们对于徐氏并不是十分服气,是以徐氏做许多事情都束手束脚,只得守成,然而右之要的不是守住家财,而是更进一步,她十分清晰的明白,她不满足,不满足于这个
第3章 乡试放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