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门前辈的记载中曾经提过“私塾”的选址。
环境一定要保证不会对文物造成侵蚀损伤。
基于这一点,“私塾”的选址无论是在哪里,都需要对建筑内的空气流通以及湿度控制进行调整和改造。
所以,这个洞穴,肯定是经过改造的。
我曾经看过一本“私塾”的建造纲纪,其中详细叙述了想要达到长久保持干燥的环境,应该怎样对空间进行微调。
其中的道理我也明白。
那么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根据“私塾”建造纲纪的思路,去倒推这个洞穴当初都受到过哪些改造。
我开始尝试着推断起来。
如果是我来改造这个洞穴,怎么样才能让这里的环境常年保持在一个稳定平衡状态。
一开始我总是推断错误。
我认为的通风点都不存在。
在失败了六次之后,我终于正确地找到了第一个通风点。
找准第一个点,后面的就好办了。
因为,这是一个互相关联和影响的系统,有它的内在规律。
很快,我就找到了所有的通风点。
也明白了为什么来时的通道上,为什么会有被封死的痕迹。
更确切的说,为什么会在那个位置封死通道?
就是因为在那里进行封闭,才能让溶洞内的通风系统恰到好处的运转起来。
这一个溶洞循环系统运转起来之后,而文物箱子所放置的地方,刚好是溶洞里最适合长期保存文物的位置。
能够将环境和时间对文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而这些文物贩子也没有大幅度移动这些箱子,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
不过很显然,他们推断出了结果,却不知道原理。
接下来,就是从各通风点的位置,推断出隐秘出口的位置。
“私塾”的使用性质,决定它必须要有不止一条逃生通道。
方便人们在紧急时刻进行转移。
虽然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不是很专业。
所以在失败了两次之后,第三次才找到这一处“私塾”的其中一个隐秘出口。
另外还有几个出口我就不太清楚了。
现在我也没必要去找。
以后若是有机会有需要再说吧。
找到出口之后,按照“长城”局关于出口的暗语配置,我琢磨了好一会儿,才算开启了出口的机关。
前辈们设计的机括就是经用,这么多年过去了,运得还挺顺畅。
隐秘出口的机关开启处,是三根石笋。
它们看似与地面紧紧相连,其实还有很微小的缝隙。
需要按照不同旋转角度,按照顺序转动三根石笋。
如是操纵三遍,各步骤全部正确,才能最终开启隐秘出口。
隐秘出口也是一个通道,不过没有进口那么长。
我出来之后,还需要操作机关将其关闭。
手电筒照了半天,我才最终确定。
关闭出口的地方,是一个看似天然的石台。
也是需要按照顺序左右旋转特定角度,才能关闭通道。
当我终于关闭了通道,正要离开的时候。
手电筒灯光一晃,却突然发现了那个石台上有个地方,似乎有字迹存在。
我小心拂拭掉石台上的灰尘,仔细观察。
这竟然是我们和门的暗记。
大概意思就是:
“慕白来过并且探查了这里”。
第227章 暗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