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章 定策南去[2/2页]

那年那景那些人 团灭发动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因早有人跪地阻拦,却被扣以放肆妄为之罪,含恨倒在了官兵腰间寒芒之下,他们是叹息连连,窃窃私语。
  “又要跑!”
  “官军说了,北边打过来了。”
  “跑跑跑,跑到哪里是个头?他们有车,你有吗?”
  “可咱们不跑,在这里等死吗……”
  “说走就走的人,身上多的是“上清童子”[钱],咱们这帮人,离了家能干嘛?”
  “可不是,咱们跑出去,没地没房咋过日子?买吗?你买得起吗?到时候钥匙还不愿做奴,不是流民就是流氓。”
  “我看也是,还不如在家里呆着呢,活着挺好,死了也一样,反正要死也不死我一个!谁杀了我,我以后变鬼索谁的命!”
  “哈哈哈哈哈哈!"
  “真他娘窝囊!”
  “唉……”
  “哎,那是什么人?”
  “我瞧着像送葬的……”
  ”好像不是送葬的。”
  官兵之前,只见一群白衣白衫浩浩上前,挡了南去之路:“陛下留步!”
  官兵重重,却谁也不敢先无礼,原来是一帮文人举子。
  “陛下,那是司空先生。”
  几日难眠的皇上少了些许慌张:“莫为难老人家,制住他们,但别伤着他们,还有,不许跟老人家说一句话。”
  “诺。”高少之转头命人去办,策马而行,不再言语。
  司空先生名再兴,字如生,号闲卧居士,生在北边秦州一座小县城里,家中不算贫苦,却也不富裕,贵在亲戚和睦,邻里友好。
  年少时,他学习用功,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一路中榜,直达天听,一时间名动大景,引得多少考官争看他的文章,谁人不叹惊世之才。
  当时的仁宗皇帝见了他对于治理地方的文章和安民策,重重道了一声“好”,宣他入殿,他又呈了份文章上去。
  也不知他呈了什么东西给仁宗皇帝看,仁宗仔细瞧过后不禁点头,却只是大加赞赏他,对手中所见只字不提。
  仁宗要任其为官,他磕头谢恩:”景有陛下是幸,草民知于陛下,然陛下不知。”
  性情宽和的仁宗想了一会儿,叹息一声,允他离开,却又对着他远去的背影慨叹:“如生,大景须如生啊。”
  高少之也不知里面写了什么,只是听宫里的老人提起仁宗皇帝亲自将那东西烧了干净,心中多了好奇,更佩服他不惑之年时学子已遍布山河。
  如今他虽已年迈,一生从未做官,却有稳居庙堂的执笔高官,有金戈铁马的铁血将军,有附庸风雅的大家公子,有浪迹江湖的豪侠刀客。
  按众多文人讲他的话来说就是:“如生先生心达者,可兼善于天下,心有惑者听他一讲,多能豁然开朗些。”
  他周转各地,多年前只道是自己老迈,迁居于汉州逍遥,时常乘船在广河水上闭目垂钓,偶尔还吟诗作对,如此悠闲,让多少文人羡慕不已。
  倒也不怪大伙儿羡慕,司空先生贤妻仍在,儿孙绕膝,八方徒儿时而拜见,总是要带些礼物上门才合礼数。
  老人家从来不收重礼,却是对口腹之物难以拒绝,年年岁岁只能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没有半点烦心事,他也羡慕。
  “景土飘摇,民不聊生,今草民有三问于朝廷!”
  花甲之年的老先生满头华发,也是一身白衣,那气势却如领千军,双手捧着以血泪染成的长长万民书……
  就在此时,远远瞧见的百姓们毫无阻碍出了城,将官兵去路堵了个水泄不通,跪在一众文人身后,沉默不语。
  一时间,官军难行半寸,天地万分安静,只听人们像被抛弃了的幼崽般,低低啜泣。
  “皇上不要走啊!”
  “咱们跟他们打啊!”
  “对,跟他们打!”
  “俺要替俺爹报仇!”
  “我要替我哥报仇!”
  “大景是我们的,我们应该把他们赶出去!”
  “誓死护我河山!”

第10章 定策南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