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原本的时空里,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47岁的刘邦开启了他的造反生涯。他先是以亭长的名义在丰西泽,夜纵所送骊山徒,率十余人隐于芒砀山。
      此时的刘邦还未到丰西泽,他胡子拉碴,头发凌乱,口中叼着一根草,身上的布衣早已洗的褪色,边角也磨破了。
      这样的刘邦,甚是不起眼。但是如果擅长识人的人,便会从刘邦眼中偶尔流露出的桀骜狡黠,和不拘小节的神情中看出他绝非庸人。
      但当你与之对视攀谈时,他眼中却满是真挚淳朴,充满关心,是一个并处处为兄弟着想的“好大哥”。就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与一群哥们相处一样。刘邦走到何处,都能与大伙打成一片,甚至让别人心甘口服的认其为大哥。
      在为县送骊山徒的路上,刘邦与这些奴隶同甘共苦,同吃同喝。
      每当夜晚来临,刘邦便会亲自去拾柴,点燃篝火,与众人围坐,肆意的攀谈。
      队伍中频繁响起的笑声与其他刑徒队伍的肃杀大不相同。
      刘邦对他所带领的刑徒提供了他们从未感受过的随和,给予了他们常人所拥有的自尊感。在一位头发蓬乱的刑徒眼中,刘邦亲和慈爱的神色闪烁在火光中。
      刘邦喜爱喝酒,出发前他带了一壶酒。一路上,每当独自一人坐在高处吹着晚风,他就会拧开酒瓶,抿一小口,砸吧砸吧嘴,还顺带舔了舔沾酒的嘴唇,一脸的如痴如醉,回味无穷的表情。
      没有人知道此刻的刘邦心中所想。自从多年之前,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在咸阳,见到了始皇的仪仗队,从此他就对那种威压念念不忘。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感在心中挥之不去。
   &nb

第6章 骊山刑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