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骊山脚下。
      胡亥望着骊山波澜起伏的山脉如一匹骊色的骏马,不由得想起了元朝词人张养浩所写的一首词。
      当时张养浩站在潼关,望着四周的大好河山,内心汹涌澎湃,便以此地风貌为开头,提笔写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其中描写的便是潼关以北的滔滔黄河,和潼关所踞的秦岭山脉。
      骊山、华山皆属于秦岭的一脉分支。潼关乃是天下第一雄关,此地北临黄河,内踞华山,山河雄伟,遥望古都长安,南有秦岭,地势险要。潼关是关中的东边大门,历来是为兵家必争之地。
      张养浩当年便是行至潼关,被此地的风情深深地震撼,提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元词。
      随即,他笔锋一转,此词的后半句却是,对历来朝代更迭的百姓的凄惨状况的感叹。
      张养浩在此地看见了秦汉时期宫殿的残痕断壁,他从早已历经沧海桑田的遗址中依仍然能够想象到当时秦汉宫殿的雄伟大气,以及其背后为了修建如此庞伟的宫殿,动用了百万民工,日夜不停的为帝皇劳役的悲壮情景。
      于是他后半阙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想到这,胡亥望着眼前还未完全竣工的秦始皇陵,与张养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嬴政,在自己13岁刚刚登上王位的元年,便开始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空前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古人相信风水迷信,于是始皇帝看上了骊山这一处绝好的地方,依山傍水。在历史中,陵寝历时39年,动用八十万名擅长挖掘建造陵寝的工人,在秦二世二年,在丞相李斯的设计,和少府令章邯的监督下,于公元前208年方始竣工。
      历史上的秦始皇陵在秦子婴元年,项羽攻破关中,杀子婴,并大规模的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着令20户秦国后人住在秦陵附近。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护。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稳。《汉书·六向传》记载,有一个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打着火把到洞中寻找,不料竟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对《水经注·渭水》也对此做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而不灭。”
      而后皇陵常遭洗掠,损失惨重。
      不过有些事情,胡亥知道不太科学。地宫有许多机关暗箭,和层层阻隔的墙面,且不说小孩能不能走到接近棺椁附近。始皇地宫里以上百吨的水银为护城河,空气中挥发着气态水银,吸入会使人昏厥,重则损伤脏腑,死亡,何况小孩还带着火把,加速剧毒水银的蒸发。
      始皇的棺椁也根据其遗愿,放置在承载龙舟的水银河上。建造秦陵的时候,始皇命李斯深挖地底。
      有一次李斯对始皇说,已经挖得很深了,仿佛已经到了地底。
      始皇便下令让其旁行三百丈,而这更是令地宫的确切位置变得扑朔迷离。
      所以胡亥认为,史书记载不一定真实可靠。
   &nbs

第21章 秦始皇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