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皇家密谈,定远行省[2/2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惊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文奎,警告道:“为了避免结果出现,扼杀在初始是最好的方法。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来清楚父皇的意思。”
  朱文奎脸色一变。
  为了避免结果出现?
  难道说父皇讲述的不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朱文奎知道父皇的能耐,知道父皇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洞察力与远见,知道父皇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智慧与魄力,他的本领,他引领的道路,他提出的国策,往往都透着超前两个字。
  父皇似乎看到了未来,从未来的弊端里找出应对之策。所以,他讲述的故事,也是未来!
  这群倭人竟如此伤害过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伤害过华夏民族!
  杀,该杀!
  朱文奎明白了朱允炆仇恨的来源,理解了朱允炆无法释怀的仇恨。
  换做自己,兴许此时已经下命郑和,直接屠灭倭人了。
  父皇算是克制了。
  朱允炆并不是真正的克制,而是现实决定的,开矿需要大量的人工,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大明现在人口有限,远远谈不上人口爆炸,谈不上对外人口迁移。
  在这种情况下,动用大明子民穿越海洋去挖矿,着实是不理智的事,再说了,死一个大明子民多心疼,不如多死一些倭人。
  朱允炆需要留下他们,帮助大明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资本都是带血的,朱允炆不希望这血是大明的,只好用他们的血。
  这是一次绝密的谈话,只有朱文奎知道。
  内阁与文武官员起名字的效率是很高的,只过了一晚,解缙、杨士奇、梅殷、李坚、夏元吉等,就呈报上来六个省名,交朱允炆挑选:
  扶桑省、东瀛省、明威省、定远省、东洋省、顺明省。
  朱允炆看着几个名字,扶桑、东瀛,在明代之前,确实是可以代称日本,内阁也倾向于在这两个名字之中挑选。
  只是朱允炆沉吟良久之后,指着定远省问:“定远省是谁提出的?”
  李坚走出:“回皇上,是水师都督府议定之名。”
  “缘由。”
  朱允炆问。
  李坚直言:“东汉时有班定远,画策安边,铭功绝域,封定远侯。郑和等人出海远征,灭绝幕府及护国众,有班定远之功。况日本之地远离大明,以定远之名,有安定远处领地之意。”
  朱允炆品着:“定远,定远,呵呵,这倒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巧合吗?
  定远号!
  就这样吧。
  朱允炆选定:“拟文书昭告天下,日本国灭,其领土并入大明,是为定远行省,其人口、矿产、海洋、岛屿及一切,归大明所有!考虑到定远行省情况特殊,眼下局势尚乱,设定远行省布政使、都指挥使、按察使,并设巡抚统领三司,统揽定远行省各项事宜。说说吧,谁作这巡抚合适?”
  定远行省巡抚!
  这是一个香饽饽,权利极大。
  只是想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不是寻常人可为。
  解缙出班:“皇上,定远行省偏居海外之地,是一众岛屿组成,想要稳固地方,必少不了水师。臣与杨阁、六部、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商议过,认为掌控定远行省之长官,当自水师将领之中挑选。”
  朱允炆微微点头。
  确实,控制定远省,水师出动定是频频,不懂水战,不懂水师调配,在水师之中缺乏威望,都可能会影响巡抚的权威。
  “名字,朕需要一个名字。”
  朱允炆看向众人。
  解缙看向杨士奇,杨士奇只好站出来:“皇上,水师之中,文武全才,有治军治民才能者颇多,又以郑和、骆冠英、徐安尤是突出,其次还有赵世瑜、朱能……综合考量,又以骆冠英为最。”
  “骆冠英吗?”
  朱允炆凝眸。
  李坚支持:“骆冠英本是国子监的监生,学问是有的。况其在水师之中磨炼多年,更是首个登陆南美洲的船长,多次参与战斗,无论是心智,还是手段,亦或是威望,都是最佳人选。”
  杨士奇、解缙看了一眼李坚。
  这个人说了诸多理由,唯独没说骆冠英与皇室的关系,骆冠英多少算是个皇亲,朱允炆可是他姐夫,忠诚自是没问题。
  能力足够,忠诚无需怀疑,又是个年轻,精力旺盛之人,何愁不能治好定远省?
  朱允炆清楚郑和也可担此重任,只不过郑和是个宦官,并无后人,也无家室,大明想要长期控制定远,需要的是沐氏家族模式,骆冠英,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皇家密谈,定远行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