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积极推进集团的各项变革,快速完成集团化的演进,巩固发展成果。
这一思想在有些人看来就是激进的,就是赌徒心里,赢了这么多都不舍得下桌。
当然,这些人承认红星钢铁集团能有今天,确实是这种激进的发展思想创造的。
可他们依旧能表达对现有成绩的谨慎思维,希望降低集团的发展速度,以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这些人不是在批评李学武,也不是在否定他的作为,只是受此保守思想的影响,对他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计划产生了怀疑。
他们怀疑李学武去辽东主持集团重工业集群,是否会延续这种激进的思维。
集团在辽东布局了几乎全部的重工业和轻混工业,是集团的重点和核心。
有人便提出建议,安排李学武担任冶金工厂厂长,兼任辽东工业管理小组副组长。
至于说组长,完全可以由董文学担任一段时间,或者请相关的班子成员兼任。
这一建议看似是为了集团的稳定,为了辽东工业的未来着想,可对于李学武是不公平的。
对董文学来说也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信任。
董文学在会议上已经就辽东工业的工作做出了汇报和说明,他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
而李怀德此前也同他有过态度明确的谈话,从辽东回来是要管理亮马河生态工业区的。
现在要让他监管一段时间的辽东工业,那亮马河工业区谁来管?
这是不是无形之中拖了他的后腿?
以李学武的能力和水平差这半步嘛?
李学武可是集团的秘书长,是集团领导,下去只负责一个厂,还是副组长?
那他到辽东工作的威信从何而来,谁又能听他的指挥。
所以对于这一意见,董文学是明确反对的,谁要是觉得李学武的水平和能力不够,谁就主动站出来,请他去辽东主持工作。
董文学在会议上发火的主要原因是他不能再耽误这半步了,会阻碍李学武的发展。
两人之间已经越来越淡化联系,绝口不提以前的师生关系,就是为了消除不良影响。
现在有人扯出资历和年龄来说话,又要谈发展的思路和速度,董文学必须要讲话的。
他在会议上明确了一点,那就是集团在辽东的工业发展完全没有到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时候,集团在辽东的工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在谈及集团的发展方向和思想,他严肃地批评了安乐主义、消极主义。
红星钢铁集团还没有完成集团化的进程,就有人要享受了,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作为当事人,董文学的发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压下去的声音还是存在的。
话可以不公开说,可思想是一时之间无法转变的,甚至会在压抑中愈演愈烈。
时间因素发展到现在,就不得不提到第二点了,形势变化。
形势确实变了,上面对变革的解读和宣传都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李怀德对这方面是十分敏感的,由于三支代表的入驻,工宣队的派出,他开始警惕了起来。
他在担心什么?
没有开历史天眼的他,当然担心他的变革之路被复制重演,有人会提前结束他的管理。
时间来到今年的下半年以后,他的这种担心和顾虑越来越严重,其直接影响便是朝令夕改。
原本让李学武负责的工宣队在完成主体框架搭建以后,便被要求移交给了谷维洁。
这就说明李怀德对李学武的信任在降低,对谷维洁更是直接表现出了警惕。
李学武对李怀德失望了吗?
不,他从来都没有奢望过李怀德是一个坚定且正直的人。
要让李学武来评价他,李怀德就是一个投机客。
试想一下,李学武接班出了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
辽东工业管理小组会有解散的风险,集团会直接对各分厂和公司实现管控。
也就是说,作为主管领导,班子里的一些成员对下面的影响力会骤然提升。
再有,辽东工业管理小组不解散,李学武接不了正的,那正的是不是就空出来了。
你说董文学监管,那京城这边呢?
董文学顾头不顾腚,兼顾了钢城,京城这头儿的利益就得让出来。
可凭什么啊,这是李学武辛苦摆出来给他的,不等于被人家虎口夺食了?
李学武要是个副组长,就像董文学说的那样,他在辽东工业的影响力和管控能力会呈支线下降。
他的影响力和管控能力下降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班子里其他成员的利益增强了?
基于以上两点,集团班子成员对李学武的态度发生改变就显得很正常了。
你要问李学武该怎么办?
景玉农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他身上的戾气,就说明他真的要来硬的了。
即便是最后没有拔刀,可要拔刀开干的架势必须做出真的,且能拔的出刀。
你要是问李学武针对谁?
第742章 扯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