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4章 来要钱[1/2页]

重生民国大丫鬟 山扶苏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舒瑶说的自然是真的。
      在提告后的第二天,沪上临时法院就给秋盛誉送来了传票。
      本以为吴璇颐不过是吓唬自己的秋盛誉,彻底傻了眼。
      为了捍卫他精心揽入怀里的财产,他动用一切力量来阻止法庭的开庭。
      只是让他意外的是,那一个个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秋家家产不会落入旁人之手”的所谓朋友们,竟然集体玩起来消失,对于自己的上门闭门不见。
      从未跟法庭打过交道的秋盛誉,这下彻底慌了。
      有那得了秋盛誉好处,还多少有点良心的朋友,找人来递话,说:“秋盛瑶这次提告南京方已经知道了,总统夫人更是屡次当众表示,这是民国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的时候了!”
      这话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上层支持舒瑶,二秋盛誉必输。
      秋盛誉并不认为舒瑶有手通南京,却也想不出到底是谁把这事捅到了南京。
      这位朋友还劝他,最好能跟秋盛瑶和解,一旦法庭宣判,怕是那些姨娘们效仿,全部去提告,得不偿失啊。
      秋盛誉心高气傲,哪里肯听劝。
      他才不信,这几千年传下的规矩,今儿会在他这改变。
      虽说不相信,秋盛誉倒是也没闲着,他上蹿下跳打听着舒瑶这几日的动向,得知舒瑶从南京方请了个什么事务所的律师来打这场官司后,他终于慌了。
      原来舒瑶真的认识南京方面的人啊,那这场官司,他岂不是真会输。
      秋盛誉不甘心,慌忙想起应对措施,终于托人情、散银子,终于去广州找了个状师,据说师从“广州四大名状师”之一的方唐镜,是有口若悬河、铁齿铜牙之称滕堂金。
      有了滕堂金加持,秋盛誉信心大增。
      为昭告沪上百姓自己压根没有把秋盛瑶的提告放在眼里,他更是在法庭开庭前几日,一连摆了三天流水线,据有心人士估算,这三天至少进去一千块。
      虽然秋盛誉摆明了不把舒瑶放在眼里,但现实却总喜欢扇人巴掌,开庭那天,秋盛誉找的这位状师,连法庭没都没捞着进,原因自然是滕堂金不具备律师资格。
      于是到最后,这位号称铁齿铜牙的状师,只混了个旁听席,急得干吹鼻子瞎瞪眼,结果可想而知,舒瑶如愿获得了她的那部分遗产。
      按照法庭判决,秋仁甫的遗产分为七份,舒瑶、方琦还有秋仁甫的五个儿子,每人获得了秋仁甫遗产的七分之一,也就是三十五万两千二百五十五两九钱二分二厘。
      法庭宣判,秋盛誉在七天之内,将属于舒瑶的财产交到法庭,由法庭转交给舒瑶。
      对于这个结果,舒瑶没感到意外,反倒是在整个沪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甚至有那老学究们,聚集一部分人到法庭外闹事,要求剥夺舒瑶的继承权,女子竟然也能分家产,这是带了个多么糟糕的头啊,岂不是日后那些嫁出去的闺女都得回来分他们的家产。
      当然,也有那看热闹的,法院判了又如何,秋盛誉就是不把钱交出去,舒瑶也没办法。
      不管怎样,舒瑶起诉秋盛誉讨要遗产这事,在整个沪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茶余饭后都以此为谈资,一时之间,这成了整个沪上妇孺皆知的事。
      自然而然就传到了方琦她哥嫂耳朵里。
      自方琦家道中落后,她父母便一病不起,没几年就相继去世了,父母一去世,方琦自然就成了嫂子的眼中钉,若不然她也不会到秋家当家庭家事,还对秋仁甫那么依赖。
      舒瑶是谁,这哥嫂不感兴趣,他们只知道方琦也能分得秋仁甫遗产的七分之一,也就是三十五万余两银子。
      这让一直挣扎在温饱里的两人两眼放光。
      两人一合计,便直奔秋家而去。
      到了秋家一打听,才知道方琦并不住在这里,花了几个铜板,终于从看门的那套出消息,说方琦租住在胡同口一小间里。
      于是两人又忙不迭地朝那赶去。
      这路上两人还商量呢,刚刚打点看门小厮的钱,也得找方琦讨回来。
      两人七拐八拐,左打听右打听,终于找到了方琦住的那小间。
      “谁啊!”听到门口有悉悉率率地声音,方琦张口问道。
      方强给媳妇递了个眼色,示意让她回应。
      刘氏扭捏了半天,最后“嗯”了一下,“他大姑,是我们!”说着,他挑开了门帘,自行进了小间。
      方琦正站在炕下穿鞋子。
      既然跟秋盛誉合作,她也没脸再住在许家,本想

第144章 来要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