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闻橐驼是沙漠里的向导,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负担重物,其奶可以饱腹,是非常适合于沙漠的一种生物。”
      寒宁一边回想幼时在书中看到的内容,一边说道:“不过对于避寒部来说,那最后一匹橐驼的象征意味只怕更大吧。”
      “是呀……反正哥哥说,那一阵子部落里人心浮动,父王不许部落里传来哭声,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都偷偷躲起来哭。”乌瑶转述着当时乌骁说给她的故事。
      她继续说道:“所以我想,既然有橐驼这样的生物,说不定也有嫂子说的那种名叫仙人掌的植物……不!说不定还真的有很多人生活在传说中的绿洲里!要不怎么解释棉花这种作物的由来呢?”
      棉花这种作物,最早是从西域传到中原来的,这一点寒宁非常确定。
      过去中原人种植苎麻,以此做麻线,然后纺织,最后又织成麻布。也有地方不种稻田种桑田,养蚕缫丝,以此来织成绸缎。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适宜当地百姓的,都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进行种植。
      “既然有橐驼,有仙人掌等沙漠植物,那就说明沙漠中的百姓如果依仗绿洲,也可自给自足。”寒宁说道,“既然如此,那说不定他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在沙漠中生存的法子了。”
      寒宁想,既然苎麻可以做麻线,蚕也可以吐丝,那说不定棉花也可以做成棉线!
      只要变成线,就可以用织机,那就自然可以成布,这样一来塞北百姓不就有衣服可以穿了吗?
      而且也没听谁说西域人前来贸易的时候是光着身子呀?
      既然有衣服穿,那必然是有自己的法子的,只是这法子在中原尚不普及罢了,所以鲜为人知。
      而她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法子,为避寒部所用!
      如此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没有布料的问题,且不用受制于别国。
      不过眼下这些都还是空谈,在到达避寒部之前,这些需要派遣人手前去探寻的任务都无法展开。
      而且现在马上就要过冬了,冬季可不是外出的好季节,天气寒冷、食物短缺,这哪一条弄不好都得要人命。只能等来年开春的时候,再派人去实施这条计策了。
      不过寒宁还是较为乐观的,因为最不济,那棉花做不出棉线,也至少可以做填充物。因为其有御寒的价值,在中原也普遍接受、使用,所以还可以用于贸易交换。
      等想办法在西部种起棉花来,那避寒部的百姓便多了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营生了。
      再说了,听闻赵国苎麻种植得很好,而且赵国与政国的关系也很微妙,可以与赵国通商,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寒宁把这方法一说,楚州便立刻来了兴趣。
      对于怪谈野史,他一向都是抱着不可轻信的态度的。但是他熟读史书,对于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却十分在行。
  &nbs

第15章 衣从棉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