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真乃一池仙水!”议罢正事,原吉欣慰,几个文人墨客这才塌
下心来欣赏周围的湖光美景,感慨万端。
“何时让雨季桀骜不驯的山洪永远成为眼前充满柔情的仙水,永葆太湖‘碧波万顷
之姿,上利国家,下泽百姓,我等诸公即使不浮虚名,千秋万代之后也会有人记起的。”
说罢,几个人一起爽朗地大笑起来。
还真叫夏原吉说中了!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多年以后,感慨于世风日坏,受益的百姓在前代官员辛劳过的
工地上,分别以夏原吉的尚书和袁复的少卿命名了“尚书浦”和“少卿浦”,
以寄托人
们对明初君臣忧国忧民的怀念和赞美。
大船渐渐在苏州府的吴县码头靠岸,及至登陆,袁复还流连地回头望望:“多亏了这
艘大船,航行平稳,毫无踏浪之感,太仓船厂造船之工艺甚是了得!”
“仲仁之言差矣!”李文郁补充道,“说起造船,京师船厂所造之船才叫了得。最大
者装得下奉天殿,浮于江中,气势壮观恢宏。仰仗皇上天威,平江伯浮海北运漕粮的大船,
沿海诸卫日夜巡海、捕倭缉盗的大船,以及近日听说皇上遣使远涉西洋的大船,皆为京师
或太仓船厂所造。船师技艺非凡,匠心独具,奇巧之处不可言状,真乃我大明英才辈出之
时代。”
“我等殚思竭虑,不日平定江南水患,也为这盛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说什
么,夏原吉都能联系到治水大业上,他已把这份皇差融进了生命里,随他的血液流淌了,
无时无刻不在心里闪现。
夏公的胸襟、气度和兢兢业业乃当世第一!俞士吉又一次发自心底地感叹。但谁也猜
不透为什么,夏原吉这个自幼穷苦、没有任何仰仗的人,仕途却一帆风顺,不惑之年就已
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了。
夏原吉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江西的德兴小镇,父亲夏时敏到湖南湘阴任教谕后,一家三
口才在湘阴定居了。老实本分的父亲虽主管着县里的教政,却是一个未入流的小官,拿不
了几个俸禄。很不幸,壮年染病,早早就离开了人世,撇下了苦命的孤儿寡母。在县学里
读书的原吉,只能靠朝廷每月月廪的六斗米和母亲的辛劳艰难度日。
冬借月光夏借萤,孜孜不倦夜继日。夏原吉的拼命苦读,深深感动了父亲过去的同僚,
他们说:“时敏之子的读书不辍,堪比先代凿壁借光之匡衡、囊萤映雪之车胤,前途不可
限量。”在大家的一致举荐下,夏原吉以优异成绩从县学的三十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
年全县唯一一个贡入太学的学生。在国子监就读,不仅使他的眼界扩大了,还有机会接近
了皇上。
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