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1章 胡掌科南昌会宁王 孙道长武当说真人(3)[1/2页]

武英殿 钟月玄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麟的心思又回到差事上,宁王的府第如何关他甚事,紧走两步,跟上胡濙,说刚才的感觉:“宁王接待大人,我们由几个门人、侍卫陪着,倒也随意。怎么着也得是自来熟,
  套需要的话,海聊了一大阵子,也没有个和尚道士来访过的蛛丝马迹,在下估摸着‘他
  也不会到这来。”朱祥、苏喜儿跟着附和。
  胡濙跨上马背,一句话没说。以宁王的睿智和精明,他是绝不会收留建文的;即使建文真的来过,以他宁王“善谋”的头脑,也不会把一个危险人物留在身边。何况二人还有过节。当年燕王起兵,建文召宁王回京,宁王知道,回去也没好果子,根本不奉诏。今天又怎么会走到一起呢!只是,宁王的放马撒欢,今又故作老态,的确有点过。像蛰伏的冬虫盼着来年的春光,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让皇上放心,本无可厚非,可过了,还真不一
  定放心。转念一想,若站在宁王的角度,面对一个精明、多疑又雄心勃勃的皇帝,既要好
  好地活下去,又不愿醉生梦死,虚度大好的时光,也只能这样。钻进故纸堆,对硕儒学士
  都是个难题,可宁王也一样的出彩,实为绝好的明哲保身之道。
  胡濙在江西逗留了三个多月,去了布政司和各府州县,微服去了滕王阁,景德镇、鄱阳湖和庐山以及一些不大的寺院,终是一无所获,但他并不气馁,意气风发,带着众人奔
  湖广而来。虽然很怵长沙那个骄横跋扈的谷王,但无论出于礼节还是密命,都不能不见。
  不满三十岁的谷王朱橞天生就是个不安分的人。他洪武二十四年封王,因宣府古称上谷,因而封谷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十几岁的毛头小子,还不知怎么施展自己的拳脚呢,
  燕王和建文就打了起来,因打开金川门,为燕王顺利入京立下大功。改封长沙后,从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
  朝廷命使,皇上钦差,又传胡濙受有密命,谷王倒也没敢难为,只是安排在黄昏晋见,
  胡濙不解,还是礼节性地拜见了,送上御书,说了些嘘寒问暖的周旋话,纯粹是虚与委蛇,
  没话找话,大不如和宁王谈古论今、雨打风吹的爽快。没多会儿,胡濙就出来了。然而,
  只是短短的一见,他却从谷王的眼神里读出了些许莫名的异常和刻意的掩饰。
  回到驿站,宋塔、张萧、朱祥等三路也陆续回来。宋塔悄声说:“街头巷尾议论,谷王在岳麓山里练兵呢,还秘密扩充了护卫。”
  朱祥煞有介事地揉了揉小眼睛,又挤了挤:“真就奇了怪了,我装作买东西在街上晃着,前面三个人突然吸引了我,中间的一人道士打扮,身形、走路、举止太像‘他了,
  我和三个锦衣兄弟赶紧追了上去。时近黄昏,人影绰绰,转过街角就不见了,又分头找了
  几回,终是没见。”
  只有张萧一路没甚发现,只觉得税课司收税的税官较他省要多。胡濙不敢怠慢,次日,
  一路往岳麓山,另分三路在长沙城内外转悠,三日下来,再没见到那些敏感的人和事,岳麓山也是一片宁谧。道听途说又焉能上达天听?故收拾行囊,穿州过府,往武当山而来。
  拜访仙人张三丰,这是皇上明示天下的敕命。
  张三丰本就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可在人们的传说中,他的形象却越来越具体、越生动、越栩栩如生,史家在《明史》中还专为他立了传。说他本名君宝,道号全一,别号三丰;
  还有了实实在在的出生地,辽东懿州,明初时的后屯卫所在。人们印象中的张三丰是:身
  材修长,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一听这副长相,就知是个怪诞的人物。不似别
  的仙人那样道骨仙风,干净利索。张三丰最大的特点是不修边幅,无冬历夏,迎寒斗暑,
  只有三件法宝,一衲一蓑一扇。光阴长了,衲成了破衲,蓑成了烂蓑,扇子只剩了几片扇
  骨在支应,故又号张邋遢。
  二十人分成四路往五龙观、南岩宫、紫霄宫和天柱峰而来。据山下的道人讲,道长孙碧云就住在天柱峰的峰顶,再问张三丰张真人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胡濙安置妥当,带宋塔、苏喜儿、唐顺、刘胆四人直奔万山来朝的天柱峰。
  秋末冬初,寒风凛冽,一派肃杀的萧凉。山路破旧,早年铺就的岩阶或松动不稳或已随风雨滑向深涧,宋塔在前,几次踏空,亏他身手敏捷,抓住藤蔓才化险为夷,五个人走得很艰难。到了一个避风处,胡濙才招乎大家歇歇。
  汗水几近湿透衣衫,寒风由领口灌进,冰凉冰凉。苏喜儿打趣:“我们才走了半路就已气喘吁吁,当年真武大帝开基创业,怕是连这种路也没有,一天又不知要走上几回,难上加难。万事开头难,一点不假。”
  “真武大帝恐怕不会想到,他的宫观会变得这般残破,朝廷官员来

第51章 胡掌科南昌会宁王 孙道长武当说真人(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