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6章 鞑靼贡愿修旧日好 曾棨酒唬煞北来人(1)[1/2页]

武英殿 钟月玄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武英殿里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说谁到,谁就到,皇上调兵遣将莫非有通灵之术?”杨荣打趣,众人一起附和。说话间,高大的陈瑄已进至殿内,给皇上行礼。
  永乐也是满脸堆笑:“朕和阁臣及几位大员说到大本治河、疏浚会通的劳绩,众人都夸走在运河里,一路通畅的爽快呢!不过,也叫做好景不长吧,出了山东往南又不行了,
  尤其淮河一段,还在陆路转运,民苦其劳不说,反复折腾,耽搁时日也太久。淮安知府叶
  宗行上了个折子,说百姓转运,苦不堪言。朕正琢磨着要整饰一番,你就进宫了,岂不是
  机缘巧合。你是淮河边上长大的,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熟识得不得了,年轻时又
  在四川治理过都江堰,这么多年又一直和海运打交道,哪有个山高水低的你最清楚,这淮
  河段和南方治运的活计,朕想着就交给你了,正议着,就来了。勉仁揶揄朕有通灵之术,
  没了你们,朕的术是通不了灵了。”又是一阵笑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臣由万里海疆归来面圣,焉不是皇上运筹所致?”
  “好一个葬雁的儒将,连诗词都信手拈来了。”永乐赞道,“先说你的事,看看是不是和朕及几位大臣议到一处了?”
  陈瑄春风满面,难得的君臣议事琴瑟之和,气氛融洽多年少有。一拱手,似是重复着皇帝的话:“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和皇上所想的一致。第一件,自永乐初年建百万仓于天津,
  十年来日臻完善,今日若储个千万石粮也不在话下,三个卫的驻屯官军,没有大的战事,
  对付个把倭寇、毛贼的当是无虞。第二件就是这海运。总免不了风涛海浪和倭寇的袭扰,
  百十艘运船总算起来,每次都要损失几艘,较之河运不划算,河运漕粮应该是日后的首选。
  第三件,是一项土木工程,就是请皇上准臣于上海青浦筑建一座土山。皇上知道,嘉定濒
  海之地,乃江水海水两股水流的冲要之所,无风亦见波涛汹涌。然其地势平衍,无高山大
  屿可倚。可这里,恰恰是我万里航行之海舟启程、回港休憩和停泊之所。我的船队要回这
  儿,郑和的庞大船队有时也要在这儿落脚。如遇海上狂风巨浪,船被打翻卷走是常事。故
  臣提议在青浦筑土为山,立堠表识,航船见堠识表,知有所避且知家之所至,海浪不能肆,水师将士们也知所在了。不知此三件是否和皇上想到了一处?”
  “平江伯,看来朕要封你为平海伯了。”永乐频频点头,“第三件迅即办理。既要筑
  山构建标识,就要像个标识的样子,眼光要远,气魄要大,高不能低于三十丈,方圆不能
  少于百十丈,如何?”
  “还是皇上气势恢宏,臣的思虑不值一提。”陈瑄忙跪下行了个大礼。
  “起来、起来,你说的第二件正是朕和大臣在议的。大本给朕算了一笔账,和你说的也相近。海运经历险阻,每年都有一大批运船损坏或因风浪漂没。损坏之运船送港湾后,
  有司督促工匠们修补,又是限期,又是苛敛,工匠们哪有心思好生修理,运船也就更不坚
  固了。大本,还是你来说。”
  永乐看了一眼宋礼,满心的欣慰,臣工们一心扑在国事上,何愁大明不兴,国家不富?
  宋礼捋了一把山羊胡子,拱手道:“会通河一通,臣就在算账,每只海船用一百人运一千
  石,相当于河船二十艘每船运二百石的费用,但河运每船只需十人,二十艘、二百人能运
  四千石,相同的人员而运力提高了一倍,利弊是显而易见的。只是这淮河段的运河尚不通
  畅,仍需陆路转运,一装一卸说来简单,多少民力物力在里面?百姓怨言不少啊!”宋礼
  收住话头,适可而止。
  永乐接过话题:“故朕正在思虑修浚之事。大本这几年劳苦功高,修了会通,治了黄
  河,熟人熟路,本还要考虑他。可几位爱卿也知道,这些年,北京的宫殿只是简单修缮一
  下,改了改名,元代旧宫洪武初又拆了不少,没有个行在的样子,朕去了,大臣去了,破
  破烂烂的,国家不体面,故要修缮一下。大本前几年采过木,也是熟人熟路,故朕决意还
  让他去四川采木。原吉说你这个平江伯不仅懂水师、懂河运、懂海运,且清廉为官,由天津建仓来看,于工程上也是个行家,是个细心的人,故几次荐你。所以,朕想着这次就由你来治理淮安段运河。”
  陈瑄先是一愣,继而慷慨道:“谢皇上信任,也谢谢几位尚书和阁臣的举荐。陈某不才,愿用最短的光阴完成皇上的重托。”说罢,先给皇上、后给几个大臣一揖到底。
  原吉的度量真让他陈瑄钦佩得五体投地,他从心底更加敬重原吉、感激原吉。但这种场合又不便多说,没了自己的话题,谢恩之后便趋出武英殿。
  “皇上,礼部传过话来,阿鲁台的贡使、哈密的贡使到了,本想安排他明日觐见,可他们都说

第56章 鞑靼贡愿修旧日好 曾棨酒唬煞北来人(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