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话兴建 庆寿寺道衍驾鹤西(1)[1/2页]

武英殿 钟月玄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好半天,吕震才算理出个头绪。皇帝留问北京建设事宜,要让他说出个子丑寅卯,他还真说不上来,只知京城建设大致按《周礼·考工记》规划,至于其内容,他就不善其详
  了。可皇上点了,那就得说几句,清了半天嗓子,扫了阁臣一眼,只能先拿南京说事。
  “刘伯温规制南京,依山填湖,为的是造风水。可填了湖,风水就破了,紫禁城低洼之势无可逆转,等于皇帝是于锅底仰头驾驭周边锅沿,于礼于法都有不适,故洪武年间屡
  有文武大员桀骜不驯,干犯皇权,太祖虽处之重典,亦不能夺其势……”
  “够了!”无论有多少文武大臣在场,永乐从不给吕震留面子。他对吕震无话找话的
  做派深恶痛绝,更对洪武年间皇考诛杀大臣的做法讳莫如深。那时,太祖皇帝就像着魔一
  样,勋至公侯的文武大臣、各部院首领官,杀了一茬又一茬,办了一案又一案,一案比一
  案牵连的人多。传言连他的老泰山中山王徐达都是为皇考所赐蒸鹅致死,颖国公傅友德,
  多么爽朗、智慧、忠诚的一员大将,结果也被无端赐死,因各种罪名被处死、牵连的官员、
  军士、百姓达数万人之多。所以,永乐不愿提及这类事,即使说到了,也一带而过,是誉是毁都不愿别人提起。
  他瞪了一眼精神有点错乱的吕震,“南京之宫城规制,就是《周礼·考工记》的实施,
  卜地于钟山之阳,气势恢宏,何有坑底之说?且北京之建悉仿南京,吕尚书之意是南
  京、北京都建错了,要别寻蹊径不成?”
  “不、不、不,”见皇上急了,吕震忙解释道,“臣之意是,北京山水形势更趋完美,
  虽然仿建,也不要亦步亦趋,若能扬长避短,他日之北京则更巍峨壮观。”偷眼皇上面色
  和缓了,又讪讪道,“臣见了皇上高兴,一时情急,就词不达意了,还望皇上见谅。”
  永乐不再理他,把目光投向别人。履新不久的工部尚书李庆拱拱手,一副天下在胸的
  气势:“太祖皇帝几十年前筹建南京,也是穷尽智慧、集诸儒之大成。京城之精在皇城,
  皇城之精在宫城,三大殿而后乾清、坤宁二宫和交泰殿,后三殿左右则东西六宫。奉天殿
  之意在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故曰奉天;华盖乃天宫九星之名,是奉天的继续;谨身则申明自身之修省,意也奉天。乾清、坤宁之意为皇天后土,乾清宫之左右为门曰‘日精‘月华,意为汲日月之精华。《礼记》有天子五门之说,从宫城外最南的洪武门,依次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此五门以至宫城最北的玄武门,都在一条线上,实际
  上,这条线就在三大殿中皇上的御座之下,取皇上坐殿,中正协和之意。”
  吕震、刘观、方宾都投去了惊讶的一瞥,深感吃惊,这是他们从未关注也从未知晓的,
  想不到刚任职不到一年的李庆就对宫城建筑布局这样熟悉。
  李庆是洪武后期的南京国子监监生,一个穷学生,就以耿直清介出了名。高高的个子,
  瘦削的脸庞,略有些黑;平素里不苟言笑、嫉恶如仇的性格,只是随都察院官员办过几个
  案子,还未正经入仕,就被人送了个“小包公”的绰号。太祖皇帝知道后,就将他从太学
  生直接拔擢为都察院四品的右佥都御史,转任刑部员外郎,迁嘉兴知府,永乐初年召为刑
  部右侍郎。多年的三法司经历,秉直的青白分明,使他的一招一式都透着廉明和威严。一
  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属吏收取了人犯钱财,他立命收监,绳以重法。永乐五年就任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任职工部后,适逢皇上北迁,大建北京,于是,对工部所存南京旧档中建制
  规模等逐一翻出阅读,完善自己心中的北京思路,以便随时进言。
  此时,见皇上不住点头,他继续说,“有元旧宫之形制,北京建设比之南京要容易一
  些,首先是不用选址了。就因元之旧殿位置,向南拓展,按南京宫城的形制,所有正殿在
  一条线上,我们且叫它中线。臣要强调的是,不仅宫城如此,此中线还要纵贯皇城、京城,
  形成以奉天殿为中心全北京左右对称的三城建设。”
  “好!此议正对了朕的思路。”永乐对李庆如此快地适应了工部的职责且对北京规制
  的打算大为赞赏,于是,打破了多年不急于表态的惯例,双目炯炯道,“南京宫城偏于城
  东南,无法形成全城的中心是实,这是北京建设首先要规避的,此点已经做到;所谓扬长
  避短不是空对空,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在实处。‘扬长系方才德孚所言,中线一贯南北,
  所有建筑、城门均呈对称分布,登高而望方显北京气势,没有对称的就此对称起来。‘避
  短就是避南京宫城

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话兴建 庆寿寺道衍驾鹤西(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