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章 胡侍郎奇闻飨圣上 吕尚书卸责罪同僚(3)[2/2页]

武英殿 钟月玄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讲到这儿,永乐又记起了另一件事,沉思一下,觉得有必要讲给大家听,尤其是要讲给吕尚书,看他如何表态,借此也给大家一个教训。
  “前日,通政司说,瓯宁县有人不远千里到北京,为朕进献金丹和方书,方书是祖上留下的,金丹是他千辛万苦十几年炼成的,说朕比照方书所言,食用此丹可长生不老。朕很感动,光阴荏苒,事事丛脞,只看看朕的长髯,一半都白了,你们一个个也都老了许多,
  谁不想长生不老呢!列位,朕是用还是不用?”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机警的杨荣也被皇上的话扔进了五里雾中,但他反应快,瞬间就明白了,只不过还轮不到他说话。
  沉寂了一下,夏原吉出班,心平气和道:“臣一贯的想法,不瞒皇上,释伽之言虚妄,
  老庄之语缥缈,方士炼丹实承道家之谬,属无稽之谈。”
  “臣也存疑,”李庆语中带有愤慨,“皇上龙体千重万重,入口之物当慎之又慎。”
  永乐又把目光投向吕震,吕震心中登时翻腾了几下,揣摩着皇上的心思。皇上是要赞成夏、李二人之言吗?不对呀,有了重臣之言,皇上就该表态了。看来不像,皇上不说话,
  那就是肯定?一定是皇上想用,担心臣下唠叨,让自己出面说话。对,一定是这样,否则,
  皇上根本没必要看自己。
  “灵芝出于山野,经风雨蹉跎才是奇珍;方士居于民间,千炉万炼才出仙丹。臣以为,
  不妨一试,若真奏效,皇上千秋不老岂不是我天下苍生的福分?”
  “呸!把朕当成妖孽吗?”永乐嘴上骂着,却没有真生气,他想试试吕震,这个礼部
  官果然就不禁试。
  “亏你还是个礼部尚书,秦皇、汉武一生为方士所欺,求长生不老,结果如何,还不是竹篮打水,寿终而寝?沧海桑田,世事更迭,世上无一日不变之物,人间无一位不老之
  人。秦汉千年后,一伙人捧了什么金丹又来欺朕,朕非秦皇汉武,岂信长生不老?金丹早
  让他自己吃了,方书也毁了,免得再去欺骗旁人。”
  “皇上圣明!”吕震转脸就恭维起来,“臣也同意夏、李二位堂官的议论,方才所言只是和皇上说个笑话。皇上慧眼看得真,尽识了妖人蛊惑的把戏,实乃大明之福、苍生之
  福啊!应着锦衣卫速将此人拿了,看还有人敢不敢来蛊惑圣上。”
  “算了吧,”永乐君臣们都为吕震翻手为云的变脸技巧而“叹服”,更为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拙劣表演而可笑,因都是同列朝班的二品官员,不好放出声来大笑罢了。永乐不再说他,换了话题道,“去年,列位臣工在南京与朕共议北京山川形势、如何防卫的奏
  牍于国家之防御、北京之禁卫甚是在理,朕还要细看看。勉仁,散朝后取来朕一阅。”
  “这——”杨荣有些为难,“皇上,章奏都留在南京了,快马加急,没有个十天半月也是取不来的。”
  “为甚?”永乐瞪起眼睛,长髯开始抖动,连声调也变了,看得出,黑云压城,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
  “章奏宜达行在,早有的规矩,朕何时说过要留于南京,两京相隔千里,朕何以梳理国政机务,莫非礼部别有所议不成?”
  皇上真怒了,刚才的不悦还在心里萦绕,吕震担心引火烧身,战战兢兢出班,违心地颤声道:“没、没有。”因为撒谎,所以没有底气。
  就他的瞬时而长久的记忆,比谁心里不清楚?永乐七年、十一年,加上这次,皇上已三巡北京,皇太子在南京监国,皇上做什么,太子做什么,礼部早有议定并报皇上御批。
  礼部建议常规之事由太子处置,军国大政由皇上柄断,皇上柄断过的,各类章奏分门别类已贮于南京六科。
  如今,皇上把点过头的事忘了,杨荣等内阁诸臣,平时就和吕震言语不多,不是一路人,此时就想看他怎样收场,故不说一句话。夏原吉等部院堂官也鲜有和吕震走得近的,
  见皇上发怒,也不愿说话,想看看皇上如何处置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吕震。
  吕震恨恨地扫了一眼众大臣,下意识地将左手伸向眉梢,突然醒悟,皇上面前岂敢放
  肆,遂打定主意,干脆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休要看我吕震笑话,管它什么后果呢。这一
  刻,朋友之情、同僚之谊、恻隐之心都抛得远远的,只要自己平安无事,遂万事大吉。
  永乐见他犹豫,心里也疑惑,连问三遍,吕震都说没有别议,一声比一声坚定,还信誓旦旦说皇上第一次北巡时就立下规矩了,章奏直达行在。等于是添油加醋地拱火。永乐怒不可遏,心中马上蹦出了让他腻烦的、脑满肠肥的太子朱高炽。眼皮子底下,他就老
  实得像个猫;一旦南北两京了,他就忘乎所以、无所不为了。他甚至怀疑自己在处理汉王事件时是不是狠了些,对太子过于仁慈了。一定是他从中梗阻,难怪之前有人密奏说皇上
  贬到云南的百户朱兴却被他赦免回来,还无故私蠲广东肇庆田赋十万石。

第78章 胡侍郎奇闻飨圣上 吕尚书卸责罪同僚(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