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第二子早夭,老三徐膺绪在都督府任职,还算规矩。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
幼子徐增寿以父荫官至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这兄弟俩算是两个人物,两个秉性、两个做派、
两个心眼。老大外柔内刚,对建文皇帝忠贞不二;老幺含而不露,看好姐夫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关键之时,老大率京军曾大败燕军。燕军渡过长江,攻入南京,老大还在力战;老幺常在建文帝前为燕王遮掩,还把京师虚实秘密报燕,最后竟被建文帝手刃于殿上,这是建文帝在位四年亲手杀的唯一一个人。燕王入京,老大躲回魏府,拒不出迎;老幺却尸陈皇宫,燕王抚尸痛哭;继而,老大魏国公徐辉祖被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忧愤死去;老幺左都督徐增寿被追封武阳侯,再进定国公。看在老岳父徐达的份上,徐辉祖死后,永乐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袭封魏国公;徐增寿已死,定国公的爵位自然就落在了其长子徐景昌的头上。
徐钦、徐景昌及成国公朱能的儿子朱勇,身为高官,且在都督府任职,却从未上过战场,更不知战阵为何物,只知道花天酒地,鱼肉百姓,常常做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都督府正在进行武举考试,因为徐钦推出的几人未能入围,他竟纵家奴将科考的弓槊一抢而空,
搅了考场,官府追查下来仍不与归还;至于平时,凌虐平民、邀夺官粮之事时有发生。刑科都给事中曹润倒是一条硬汉子,他把这些国戚所为统统捅到了皇上那儿,要求法司予以惩处。永乐苦笑一下,命把其家僮送法司正罪,让徐钦回家读书了事。
想到开国的徐达,又想到他的后人,胡濙无奈地摇摇头,连皇帝都不愿开罪功臣子弟,
别人又能如何?他又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阑珊中的翠拂院,心中充满矛盾,回过头来,天香楼前又是几乘豪华的大轿。
胡濙不愿再看,轻轻一夹马镫,那匹雪白的骏马小跑起来,转过一个街口,在一所在建中的寺院旁慢下来。外墙还没圈,建筑物料东一处、西一处,倒也齐整,十万工匠、民丁们已经歇息,若明若暗的灯光中,半起的殿群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一座巨塔在无数木架的簇拥下钻入黑漆漆的夜空。
宋塔提马上前道:“大人,这不是天禧寺吗?”胡濙深邃的目光望着旁边影影绰绰的建筑群,无限感慨:“是啊!是皇上为荐福高帝、高后在被火毁天禧寺的基础上敕建的寺院,已敕名大报恩寺了。皇上说,太祖、太后少时贫贱,于群雄混战、割据中奋起江左,
一十七载奄有天下,实在不易,故在永乐十年北巡后重建毁于大火的寺院,敕名大报恩寺。
新寺殿芜全仿皇宫殿阁修建,并要在寺中建一座天下最高的宝塔。”
说来话长,大报恩寺前世今生的故事太多,有点让人扑朔迷离。
大报恩寺原址最早是建于东汉献帝兴平年间的阿育王塔及建于三国时吴赤乌三年的建初寺,史称江南塔寺之始。千余年来,屡废屡建。晋太康年间称长干寺,佛教鼎盛时期的南朝又称报恩寺,宋改称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为慈恩旌忠教寺,永乐六年再毁于大火。
这场大火烧得是时候,而后就烧出了一个天下第一的寺塔。
早有人私下议论,大报恩寺是永乐为纪念生母、也就是朱元璋的蒙族碽妃而修建的。
永乐的心中早有疑惑,于是暗暗查访自己的生母。
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一个人都在亲情的包围中长大,他的每一天的成长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亲情,尤其是对父母。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不是自己
的血亲时,一种原始冲动的血亲情结驱使着他会寻找自己的至亲。普通人这样,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一样。实际上,历朝历代皇帝因为自己俯视天下后而找寻生母的事件屡见不鲜,
有的大张旗鼓,有的暗流涌动,只是永乐的情况特殊了些,才给后世留下更多的谜团。
世人的眼中,永乐的即位是所谓“篡”来的,所以,他当皇帝无论如何要人们觉出是顺理成章。怎个顺理成章呢?首先是皇后所生嫡子的名分不能丢,其次是他的三个哥哥都病死了,轮也该轮到他了。基于这两点,他既要对自己的生母表达一个九五之尊的儿子的孝敬之心,又不能堂而皇之地把生母端出来。第三则是出于宗法礼制的考虑和皇家的忌讳。
太祖在世时他不能认,太祖不在了,哥哥们不在了,他是老大,从靖难到即位,他这个嫡出的身份就不能再改,庶出哪来的名分?然而母子间天然的血脉亲情又怎能割舍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稳固,他的这份亲情就越发浓郁,故在永乐十年于天禧旧寺废墟上建
报恩寺,对外说的感恩是高帝、高后,实际上,永远怀念的是那位音容笑貌一直都很模糊的生母碽妃。
第一次北征回来,永乐似是从鞑靼人的口中得到了某些验证,便以祈福高帝、高后的名义开始了大报恩寺的兴建,真实的缘由无人知晓。总监工就是他最信任的、且屡下西洋而颇有见识的大太监郑和。
像郑和下西洋、敕修《永乐大典》的举措,永乐一个主意,又弄出了一个天下第一,
世界闻名。到他的孙子朱瞻基即位的第三年,经过十六年的光景,大报恩寺才告竣工。标志性建筑就是这座九层八面、高达二十六丈余的琉璃塔。塔外身白瓷贴面,塔内壁布满佛龛,拱门是琉璃门券,门框是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
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一百五十二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明清时期,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视为奇观,称之为南京瓷塔。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安徒生在《天国花园
第80章 秦淮河畔鱼龙混杂 太液池边宫殿林立(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