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数字虚空》第11章 匆匆那些年(上)[1/2页]

命运编辑者 右更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道题算是涂满答案了。
      接下来第二道:试评价“孟尘迹孟洄”猜想,并尝试构建宇宙模型。
      对这个猜想毫无概念的胡周照例又是网上一通搜索。
      孟尘迹,天体物理学家,毕生从事深空观测,后提出了闪烁猜想,也被称为“孟尘迹孟洄”猜想。孟洄是他的女儿。
      关于闪烁猜想,被人反复摘引的是以下这段话:
      “如果大爆炸理论成立,那么这个宇宙在诞生之初大爆炸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今后的一切,一条永不中断的因果链贯穿了宇宙中的一切过程。就像桌球开球一样,所有球都将严格按照物理规律运动。还有什么是不能计算的呢?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闪烁猜想因此被归入“命运学”的范畴。
      命运学,一个怎么看都不该属于科学的学科,怎么可能得到一位资深科学家的认可?
      出人意料的是,孟尘迹居然欣然接受了这个略显神棍的学科名称。
      而在之后新成立的二科大中,他居然还提议设立命运学专业。
      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
      然而,更加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他的提议居然得到了钟悟道教授的支持。
      一个是计算天文学的权威,另一个是应用数学的领军人物、人工意识教父,这两位居然在“命运”这个看似与科学背道而驰的命题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实在令人费解,又令人无法反驳。
      现在,他们又赢得了一位拥趸。
      胡周曾两次见证过人类大脑的运作过程。
      第一次是和大小姐一起藏身于胶囊公寓中的时候,莫名跟数字杀手埃拉掌控的提线者在脑域中干了一仗。
      第二次是用提线者的纳米大军抢救吴钱银脑梗的父亲。
      他亲眼见过大脑神经元细胞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模拟全息影像中,数以千万计的光点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团银河系似的漩涡。
      当其中一点发出闪光,邻近的光点便都会跟着一起闪烁,从而将这个闪光信号传递四面八方。
      这跟闪烁猜想的推测何其相似。
      也许整个宇宙真的就是一个巨人的大脑,而恒星就是巨人大脑中的神经元。
      无论是人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还是仿人脑计算网络的试验,都已证明了这个世界的可计算性。
      闪烁的猜想与这些实践十分契合。
      那么,回到这道题上,答案的主基调就是赞同了。
      就是关于赞同谁的问题,表达上有点小障碍。
      是赞同孟尘迹呢,还是赞同他的女儿孟洄?
      这个猜想到底是谁提出的,为什么要用两个人的名字命名呢?
      虽然孟教授一直说这个猜想是他女儿的成果,但大家普遍不予采信。
      当时孟洄二十岁出头,还是清水大学的在校学生。
      年轻如斯,怎么可能有如此天马行空的重大发现呢?
      就算有,也难以服众。
      只不过大家碍于孟老的面子,一直不说破罢了。
      胡周只能含糊其辞,说一些“该猜想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等等不咸不淡的话。
    

《数字虚空》第11章 匆匆那些年(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