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对林晓的玩笑式调侃笑而不语,但内心却被林晓这种内心丰盈、想法独特的个性深深吸引。两人在一起的话题越来越多,林晓分享了她的创业初心和家庭背景。林晓大苏瑶十多岁,苏瑶对她的家庭背景很感兴趣。原来林晓出身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书香门第。苏瑶一直被林晓的故事感动着,决定用美容院作为平台,推广林晓家族的传统文化。
林晓虽然自己识字不多,但她的父辈、祖辈都是文化人,她经常用小时候听来的那句俗语自嘲:“木匠家里没有好板凳,教师的子女不识字。”
个中原因可能是木匠为了赚钱养家,没时间给自家做板凳,教师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子女的教育。但林晓的原因很特殊,不仅因为父亲无瑕关心自己读书,更是因为自己生不逢时。她出生在六十年代人口高峰时期,那时候农村每对夫妻都生七八个孩子,城里每对夫妻起码也生三四个。林晓父亲虽然是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但她母亲是农民,林晓上有大姐、大哥,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林晓在家女孩子中排行老二,所以被称为二姐。林晓大姐因小儿麻痹后遗症,既没有劳动能力,也不能上学,大哥既是父母的长子,也是爷爷、奶奶的长孙,是家族的继承人,自然必须上学。
当林晓上小学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胃病,爷爷、奶奶也年老多病,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光养家糊口都不够,何况还要给几个病人求医抓药,哪有能力再供林晓读书?林晓不得不辍学,十二岁的她既要帮忙做家务、照看弟弟,还要和哥哥、弟弟、妹妹一起搞副业来赚钱养家。
当年林晓父亲在外地教书,一周才回家一次。林晓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一回家就把稻草剔除叶子浇上水软化半小时左右,接着开始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不停地搓稻草绳,然后将搓好的绳子按照草包的两倍长度断开,一根根穿进一个带有两排圆空,一侧装有两个把手的木制草包拍子里。拍子大约一米宽,圆孔分成两排,排间距距大约一厘米,左右间距大约二厘米,共有四五十个圆孔,再将这些穿进去的绳子连同木制草包拍挂在框架上,绷直扣紧。然后林晓坐在哥哥右边,小妹坐在哥哥左边,哥哥两手平端把手上移到胸前,一手上推,让林晓用毛竹片将一根稻草根部压在竹片头的剪刀状的丫杈里,左手捏住右手拿着另一头像捣台球那样,将竹片穿进绳子之间,妹妹在另一头将一根稻草根部钩在林晓穿来的毛竹上侧的钩槽里,林晓将竹片原路拉回,哥哥两手端平拍子将两根颠倒的稻草拍下来,用力下拍压实,再端起拍子到胸前,停住,下按,林晓和妹妹用同样的方法将稻草穿进钩回,哥哥再端平下移拍平稻草,如此反复,平均四五十分钟可以打好一个毛坯,还要缝边,收口……虽然一个晚上兄妹三人打六
第44章 林晓的身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