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打听了一下,贾琼这才知道,原来秋闱在即,各城各镇都会有类似的“考市”。
所谓考市,是指每逢乡试、府试的时候,各考点都有大量的书商云集,形成一个繁荣的图书市场。
应考的人自然会买许多书籍复习学习,再不济,也是个心理慰藉。
就算不参加科举的人,也会因为书市上的书要比平时便宜,且花样繁多,而常来逛逛。
八月初九,秋闱第一场。
原本贾府荫生的名额倒是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的,但奈何原身之前的表现,令人实在不敢恭维。
贾政压根就没想过要贾琼这两年参加科举。
但贾琼向来不喜拖拉,如今既然决定参加科举了,且机会就在眼前,这一次的秋闱,少不得要试一试。
“三年官府十年科举”这个当代考场典籍在手;
又有前世读的诸多佳作名著刻在脑海;
再加上自己前世学习到的超前的制度文化思维。
区区一个乡试,又有什么问题?
随手翻了翻书摊上的文集经典,确认“三年官府十年科举”里面都包含的有,自己也确实掌握了,贾琼就不再关注这一类书籍。
转而翻找起书摊上的小说话本来看。
这个时候小说还是比较繁荣的,类似《水浒传》这样写武侠故事的有不少,奇闻异事仙妖传说的也有一些。
贴近生活的民俗趣事也有,还有多靠想象力的《徐员外茅山求仙记》《钟处士拾荒遇道人》等修仙故事的。
更有不知道什么风流才子写的《夜话斋红娘秘事》《宋府姐妹花软借玉笔》……
也称得上是花样繁多,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跳出旧小说的范畴。
抛开社会环境不谈单,就小说来说,这些作品绝大部分想象不够放肆,剧情不够新颖,套路单一,文笔局促,且还有浓浓的封建大家长大男子主义。
贾琼不过走了几个书摊,心中就已了然。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好的作品,不过太过阳春白雪,不是通俗性的大众读物。
这样影响力固然有,文人学者肯定追捧,然而怎么影响到广泛的民众呢?
这时候文盲率可还是相当的高的。
故事要写,就要写的通俗易懂,可以口口相传。
贾琼心中暗忖,如今急需因果值,暂且做了个文抄公,搬了些前世的名人作品来。
等处境稍微好一些,倒是可以考虑自己创作。
到时文中夹带些私货,写一些卫生医护小常识,写一些基本的商业知识,或者介绍一下西洋诸国风俗人情,或者想办法普及一下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等等。
这些不论哪一点,只要对社会产生了影响,促进民生进步不说,自己估计也会有大笔的因果值入账。
哦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解放女子的生产力。
这可以先从最基础的有工可做、推广高效纺纱机开始,然后是蒸汽机……
咳咳,扯远了,贾琼回神,准备再继续往前走走。
还未走动几步,却忽然发现人逐渐的密集起来。
原来就在前面不远处,围了一大堆人,还不时有喝彩声传来。
不知大家是在看什么,这里人挤人,人挨人,热闹的很。
好在已是秋季,大家衣服都厚了些,又未出汗,还有些微风,空气中倒是没什么难闻的味道。
闲来无事,贾琼倒也愿意走过去看看。
靠近中心,只见最前面的大多是一些穿着长衫满身书卷气的文人。
众人中间有一个简易的不大不小的台子,台子上此时有两人。
其中一位穿天蓝锦袍的清秀男子,此时正坐在一张书桌前,奋笔疾书些什么。
观其神色自如,下笔如飞,想来是胸有成竹的很。
另一个是一位三四十岁的老者,此时也在书着写什么。
只是老者笔下停顿了许久,虽然看着身影还算镇定,但额上的汗珠已出卖了他心中紧张的事实。
见此情形,四下早
第6章 逛考市与人做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