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2章 国外小孩的迷之自信教育[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国外小孩的“迷之自信”从何而来?——教育方式的博弈论分析
  很多人观察到,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孩子,普遍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即使能力一般,依然敢于表达、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展现自我。这种“迷之自信”从何而来?它真的有效吗?我们可以从教育心理学、博弈论、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1.
  西方孩子的自信培养机制:如何塑造“迷之自信”?
  (1)正向鼓励
  vs.
  负向批评
  ?
  国外教育:鼓励式
  ?
  “你可以做到!”
  ?
  “你的想法很棒!”
  ?
  “失败没关系,关键是你努力了!”
  ?
  “没有蠢问题,勇敢提问!”
  ?
  强调努力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
  传统东方教育:批评式
  ?
  “不够好!再努力!”
  ?
  “这点成绩算什么?”
  ?
  “别人都比你强!”
  ?
  过度关注成绩和排名,而忽视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信心建立。
  结论:国外孩子的自信,部分来源于不断的正向强化,让他们相信自己很棒,哪怕事实可能不是这样。
  (2)“低竞争”
  vs.
  “高竞争”环境
  ?
  西方教育:更强调个体成长
  ?
  学校不排名,重视兴趣培养。
  ?
  考试压力小,强调团队合作。
  ?
  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耻辱。
  ?
  东方教育:高竞争环境
  ?
  班级排名、考试排名,从小竞争激烈。
  ?
  社会比较严重,父母会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
  失败等于能力不够,容易导致自信心受损。
  博弈论解读:
  ?
  西方模式:正和博弈(合作共赢)→
  失败者仍有价值。
  ?
  东方模式:零和博弈(优胜劣汰)→
  失败者被淘汰。
  ?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因失败而丧失自信,而宽松环境更容易培养自信心。
  (3)“展示型文化”
  vs.
  “内敛型文化”
  ?
  西方文化:鼓励自我表达
  ?
  孩子从小就被鼓励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会被嘲笑。
  ?
  演讲、辩论是日常训练,让孩子习惯公开表达观点。
  ?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你就是独特的,不必迎合别人”。
  ?
  东方文化:谦虚为美德
  ?
  “不要太张扬”,孩子从小被教导要低调,不要表现自己。
  ?
  课堂上更少主动发言,害怕答错被笑话。
  ?
  “先学会听,再学会说”,导致表达能力较弱。
  心理学结论:
  ?
  国外孩子自信的部分来源于——他们从小就在练习表现自己,所以即使能力一般,也能流畅表达,显得很自信。
  ?
  东方孩子更擅长“内秀”,但不擅长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容易显得没自信。
  

第582章 国外小孩的迷之自信教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