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3章 职场小建议:要多思考不能被人当枪使,要从自己利益出发[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社会上,不能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人家说的都是出于别人的利益考虑,所以什么事都要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否则就是给人家当枪使。
  这段话背后所表达的,是一种高度理性与自我保护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经济学、博弈论乃至心理学中,都有相关的理论可以支持这种观点。下面我们将分别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以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等角度,对这段话进行深入分析。
  ?
  一、经济学视角:理性人假设与机会成本原则
  在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叫做**“理性人假设”(Homo
  Economicus)**。它认为每个人在做决策时,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应用到现实中:
  ?
  当别人建议你做某事时,你需要思考:“这件事如果对他有利,那对我呢?是否有隐藏成本?”
  ?
  例如,一个上司让你“加班加点”,说这是团队精神。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可能只是用你的时间和体力为他的业绩背书——你承担成本,他获得收益。
  所以经济学上的建议是:
  凡事要考虑自己的机会成本。你用在帮别人的事上的时间,失去了做更有价值事情的机会。
  ?
  二、博弈论视角:战略互动与“被当枪使”的模型
  博弈论强调个体在互动中的策略选择。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个体往往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只能依据对方行为做出猜测。
  “被当枪使”可以建模为“代理人委托人博弈”或“替罪羊博弈”:
  ?
  委托人(上级/同事)
  →
  提供任务/建议,目的是让你执行,以规避自己的风险。
  ?
  代理人(你)
  →
  接受任务,但如果不辨真伪、缺乏判断,就可能承担风险甚至成为替罪羊。
  核心概念:逆向选择与信息不对称
  ?
  在这种博弈中,如果你盲从他人的建议,就可能陷入**“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别人让你承担他们原本该承担的责任。
  ?
  类似于经典的“乌合之众”现象,表面上是集体合作,实则有权力结构在操控利益分配。
  博弈论的应对策略:
  1.
  信息审查:先弄清楚别人提议背后的真实动机。
  2.
  风险估计: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代价承担者”,就应当机立断退出或谈判分担机制。
  3.
  增强议价能力:如果你无法拒绝,就要求更多补偿或回报,避免长期被压榨。
  ?
  三、阿德勒心理学视角:自我主张与不迎合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兴趣和自我价值感的构建,但他也特别指出:
  “不被他人支配、不支配他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健康的状态。”
  分析这段话:
  ?
  别人让你做某事时,并不一定是恶意,但他们的建议往往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角度或利益判断。
  ?
  如果你没有判断能力,总是迎合他人期望,你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原则和价值感,变成一个“为了别人而活”的人。
  阿德勒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
  分清“谁的课题”:这事是别人的责任,还是我的?我有义务承担吗?
  2.
  敢于拒绝:不因为怕冲突就妥协。
  3.
  承担自己的选择:不被操控,也不操控别人。
  阿德勒名言:“他人的期待不是我活着的理由。”
  ?
  四、案例分析:职场中的“枪使”博弈
  假设你在职场中,有同事怂恿你向上级提某个改革建议,说“你说的话有影响力”。但其实,这个提议一旦失败,代价你来承担,收益他来分享。
  如果你没有辨识力,就会发生以下结果:
  ?
  你成了“出头鸟”,承担了试错成本;
  ?
  同事坐享其成,甚至在背后批评你“冒失”;
  ?
  上级批评你“考虑不周”,而不是感谢你“敢想敢干”。
  如果你有策略意识:
  ?
  你会说:“我觉得你的建议很有价值,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向上汇报?”
  ?
  或者:“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调研一下,看有没有支持数据。”
  ?
  你就把风险转移回去,同时显示出理性与合作态度。
  ?
  五、结语:建立自己的判断力,才能真正自由
  这段话的核心,体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力。在一个充满信息诱导、利益操控、话术渗透的社会里,最难得的能力,不是“听话照做”,而是:
  你能听到别人说什么,但只做对自己合理的事。
  这不是冷漠,不是自私,而是一种成熟的社会理性。经济学告诉我们要计算,博弈论教我们要分析,阿德勒让我们学会拒绝。
  所以你说得对:
  “什么事都要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否则就是给人家当枪使。”
 

第683章 职场小建议:要多思考不能被人当枪使,要从自己利益出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