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主体性
  被无意识支配
  拥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
  关注焦点
  内心冲突、潜意识
  现实目标、社会合作
  性格是否可变
  难以改变(童年决定)
  可以改变(目标导向)
  ?
  四、社会兴趣与课题分离:通往心理健康之路
  阿德勒比弗洛伊德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即是否能关心他人,愿意与人合作,对社会有贡献。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焦点放在“我要证明我比别人强”“我要赢”“别人不理解我”,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竞争性格和心理困扰。
  阿德勒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可以“与别人一起变好”。他鼓励人们:
  ?
  多参与社会生活;
  ?
  多学习、多接触人;
  ?
  提升自己的社会兴趣。
  这与他的“课题分离”理念密切相关——你提到的“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正是这个理念的核心。
  比如:
  ?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替他学习;
  ?
  是否接受你,是别人的课题,你不必讨好所有人;
  ?
  自己选择何种生活,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没资格干预。
  通过课题分离,人可以减少无谓的内耗,更清晰地活出自我。
  ?
  五、总结:从命定论到成长论的思想飞跃
  ?
  弗洛伊德站在过去,强调“人是被决定的”;
  ?
  阿德勒站在未来,强调“人是有能力选择的”。
  一个相信“本能决定一切”,一个相信“目标决定一切”;
  一个挖掘潜意识,一个鼓励自我塑造;
  一个沉思人类的黑暗,一个唤起人类的光明。
  阿德勒是心理学中少有的“温暖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不管你过去多么糟糕,你都有能力变得更好。你不是你的创伤,你是你选择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的理论在今天越来越被关注,尤其是在鼓励个人成长、正向教育、人际关系修复方面有极大应用价值。
  阿德勒认为人要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和自己和解。
  是的,你这句话非常精辟地点出了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人际关系与心理调节上的核心分歧。
  我们可以以“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更系统地对比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与弗洛伊德的“自我调节”。两人理论在逻辑结构上大相径庭,反映了他们对“人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获得心理平衡”的截然不同理解。
  ?
  一、阿德勒:课题分离——清晰边界带来自由
  1.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在其个体心理学中提出了“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的核心原则。他认为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焦虑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干涉了别人的人生课题,或者让别人干涉了我们的课题。
  如何判断是否是自己的课题?
  只需问一句:“这个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比如:
  ?
  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成绩的后果由他自己承担;
  ?
  别人是否喜欢我,是别人的课题,因为喜不喜欢我,是他们的自由;
  ?
  我要不要努力生活,是我的课题,别人无权干涉。
  2.
  为什么要课题分离?
  因为人要真正自由而有尊严地活着,前提是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
  如果总想着改变别人,或者总想被别人认同,就会丧失自我、陷入痛苦。
  阿德勒举过一些极端例子:
  ?
  父母控制孩子未来的职业,是越界;
  ?
  恋人要求对方必须“为自己改变”,也是越界;
  ?
  孩子一味讨好父母牺牲自己喜好,也是一种不分课题的自我消耗。
  课题分离不是冷漠、不是拒绝关心,而是一种尊重、清醒和成熟的心理边界。
  它真正的目的是——让你专注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把成长放在自己手里。
  ?
  二、弗洛伊德:接受本我,调和内心冲突
  1.
  弗洛伊德强调“自我调节”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核心,在于“自我如何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取得平衡”。
  ?
  **本我(Id)**是欲望的代表,比如攻击、性、占有;
  ?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和社会规范;
  ?
  **自我(Ego)**夹在中间,要调和两者。
  一个人之所以焦虑、抑郁、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比如: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