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效果:
1.
自说自话(低效):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我只管讲。
2.
以己度人(误解):觉得别人应该能懂我的表达,但没考虑听者的背景。
3.
以人为本(高效):根据对方的理解力、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调整表达。
最有效的表达,其实是第三种。这需要一种能力,叫“角色切换”——说话时能从对方的视角去思考。
?
五、举例说明
例子一:
?
老师A上课讲:“这个是拉普拉斯变换的核函数。”
?
老师B上课讲:“我们可以把这个复杂的函数通过一个方法,换成更容易分析的样子,就像把一首歌翻译成不同语言。”
哪个更容易让学生懂?显然是B。因为B用了“翻译”这样的日常比喻,降低了理解门槛。
例子二:
?
问“你幸福吗”很像哲学问题,像是在思考“人生意义”,不适合所有人。
?
问“吃了吗”,就是生活化的关心——表达了温情,也容易回应。
?
六、沟通的“适配性”:精准而非复杂
好的沟通不是“高级”,而是“恰当”:
?
用专业术语跟外行人说话,是炫耀,不是解释;
?
用诗歌语言跟工地工人谈事,是错位,不是文艺;
?
真正有效的语言,是让听者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之后愿意回应。
这也是“言语的社会适配性”的体现。
?
七、语言不是炫耀工具,而是社会连接的桥梁
最打动人的表达,往往是最朴素的语言。例如:
?
“你吃了吗?”
?
“我在呢。”
?
“没事,有我在。”
这些话看似简单,却最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结。
?
总结
你这段话实际上在表达一个重要的沟通哲学:
说得清,是一种责任;说得懂,是一种智慧;说得让人愿意听,是一种修养。
语言不只是表达自己,更是连接他人。而连接的前提,是理解对方。就像你说的,不是谁都能接受“你幸福吗”这种问题,但“吃了吗”却可以瞬间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屏障。
所以,真正的高手,不是能说多么复杂的话,而是能用别人听得懂的话,把复杂的事讲清楚。
第757章 沟通的效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