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7章 利他的思想是心理健康的标志[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行为”并不是为了被夸奖,而是实现内心整合的唯一途径。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助人即自助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与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真正的自我实现,不是在孤岛中完成的,而是在与他人的联结中完成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感、尊重、意义感皆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助人行为使个体感受到:
  ?
  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尊)
  ?
  自己是被需要的(归属)
  ?
  自己是在创造价值的(意义)
  这些正是支撑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
  所以,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建立更稳固的“心理免疫系统”。
  ?
  四、神经科学证据:大脑如何“奖励”善意行为
  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也支持“利他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观点。
  ?
  多项fMRI研究发现:人们在做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时,大脑中负责奖励机制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会被激活,其快感程度不亚于获得金钱或美食。
  ?
  同时,利他行为还能促进**催产素(Oxytocin)**分泌,这种被称为“连接激素”的化学物质,可以提升信任、降低焦虑、缓解孤独。
  也就是说,**善意行为不仅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在生理层面也是健康的。**我们的身体与心灵,天生就为利他而设计。
  ?
  五、从社会角度看:利他是维持社会稳态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学家福山(Fukuyama)指出:“一个社会能否稳定,不取决于法律多完善,而取决于‘信任是否普遍存在。”
  而信任的基础,就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而非乘人之危。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每天帮别人一点”,整个社会的合作意愿、沟通质量、资源流动都会发生积极转变。反之,“互害社会”则是一种结构性心理病态的外化,最终导致集体焦虑、社交原子化与制度失灵。
  所以你这句话,实际上不仅是一种个体心理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理想。
  ?
  六、为什么有人总想着“给别人找烦恼”?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反而以“给别人找麻烦”为快?从心理分析角度看,主要有三类原因:
  1.
  投射性攻击:个体将自己的痛苦、不安、挫败感转移到他人身上,以破坏他人的情绪来达到“自己没那么糟”的错觉;
  2.
  补偿性控制:在生活中失控的人,常常通过“惹别人生气”来恢复一种“我在掌控什么”的虚假权力感;
  3.
  情绪共沦陷:低能量的人希望别人也低能量,“我痛苦,也不许你好”,是一种“情绪绑架”。
  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心理未整合的表现,是自我分裂、不被接纳的副产物。
  ?
  七、将“帮助别人”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要让这种健康心理结构持续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落实:
  ?
  每日善行目标:每天设一个简单目标,如“今天要帮一个人解决一个小问题”,哪怕只是安慰一句话;
  ?
  微型贡献意识:不必追求伟大的帮助,只要有益,即使是让别人笑一下、扶一把、让一让路,也是一种心理滋养;
  ?
  情绪共情训练:训练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判断别人的痛苦,从而减少“找别人烦恼”的潜意识冲动;
  ?
  帮助不图回报:帮助别人,是对内心力量的确认,不是求回应,这样的善才更长久。
  ?
  八、结语:利他,是一种心理自由
  “每天想着给别人一点帮助”,其实说到底,是在说:
  我有能力,我愿意,我主动地影响世界。
  这不是道德表演,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境界。
  真正健康的人,不是看起来最强的人,而是那个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丢失善意与温柔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从“被世界决定”走向了“决定自己如何回应世界”。
  最终,我们可以用这句话作结:
  帮助别人,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为了不让自己被痛苦改变。
  ?

第777章 利他的思想是心理健康的标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