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5章 讨厌一个人的原因,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讨厌他本身[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
  想疏远他;
  ?
  想否定他;
  ?
  想证明自己更好;
  ?
  或者因为我感受到威胁、比较、羞耻。
  于是,我便开始用选择性的眼光去“证明”:他确实值得被讨厌。
  2.
  所以,行为不是重点,“我想如何看待他”才是根本
  在阿德勒看来:
  “我们不是根据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而是根据我们对关系的目标来诠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动机结构决定了:
  ?
  如果你内心决定想靠近某人,你会自动寻找“靠近”的理由;
  ?
  如果你内心决定想远离某人,你会自动寻找“远离”的借口。
  ?
  四、换个角度:如何用这点来改善人际关系?
  知道了“情绪决定知觉”,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操作:
  1.
  不要轻易相信“行为很烦”的判断
  ?
  每当你觉得某人“惹你烦”“特别假”“没教养”,试着暂停一秒问:
  ?
  我是因为他这样我才讨厌他,还是因为我已经讨厌他,所以他什么都惹我烦?
  ?
  这不是让你否定感觉,而是帮你看清自己的主观立场。
  2.
  主动调整情绪立场,行为就会自动变“好”
  ?
  如果你重新设定一个“我想改善这段关系”的目标,那么:
  ?
  你会自动放大对方的好意;
  ?
  你会对某些行为宽容解释;
  ?
  你会注意到他并非总是讨厌的。
  所谓“相由心生、人由己调”,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这种心理机制在运作。
  ?
  五、结语:讨厌,是关系的“情绪滤镜”
  你总结得极其精准:
  “喜欢的人行为都可爱,讨厌的人行为都惹烦。”
  这不是情绪化的偏见,而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确认偏差”的运作方式。
  阿德勒给我们的启发是:
  ?
  别被自己的感觉欺骗,它不是事实本身;
  ?
  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判断别人好坏的人,而是愿意调整自己立场的人;
  ?
  当你改变了“关系的角度”,你看到的对方,也会随之改变。
  ?

第785章 讨厌一个人的原因,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讨厌他本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