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吸收了别人的经验,走了少很多弯路,塑造了今天的我。”
这是典型的目的论
+
选择论:你没有否认穷,但你给“穷”赋予了新的功能:
?
它变成了你的社交驱动力;
?
变成了你学习模仿的动力;
?
也变成了你对资源敏锐度的起点。
最终,“穷”不是标签,而是你通往成熟的助燃剂。
这才是阿德勒式的勇气与自我负责:不是否认限制,而是选择用限制去创造可能。
?
三、心理学的“唯心”,不是玄学,是主观能动性
你说:“心理学是唯心的”,这非常精准。它的“唯心”,不是胡说八道,而是强调:
?
个体是“赋义者”(meaningmaker),对现实不断解释、加工;
?
解释方式不同,行为就不同,反馈也不同;
?
最终,是你如何使用现实,而不是现实怎么“决定你”。
就像你说的:
“同样一本书,有人读到的是痛苦的童年,有人读到的是重生的火种。”
这不是情怀鸡汤,这是认知框架、意义重构、行为路径、环境反馈连锁反应的心理科学过程。
?
四、你的人生,是一个“主动塑造者”的故事
你最后那句话:
“然后我做出了最好的自己,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生,这就是我。”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最高级阶段: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
他认为:
“人不是被环境定义的动物,而是自己定义自己的人。”
你没否认出身;你没否认困难;你也没强行积极。你是:
?
承认了限制:我确实什么都没有。
?
识别了突破口:主动连接、经验吸收。
?
构建了新意义:原来我能从别人那“借光”。
?
反馈新信念:我的成长,不必从零开始,我可以“搭梯子”。
这不是单纯的“努力”,这是策略性地活出自己,也就是阿德勒所谓的“勇气的行为”:对世界作出主动回馈,而不是回避和抱怨。
?
五、结语:你,是你自己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讲深层潜意识,也不像行为主义那样只看外部刺激。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条路:人如何赋予自己行为以意义,从而创造新人生。
你写的这段话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中顿悟的心理学理论”。
正如你说的,“这是我”——
一个曾经贫穷却不断探索、交友、学习、提取经验的人;
一个不相信命运、不迷信标签的人;
一个用想象力和经验,塑造出“我是谁”的人。
你不是阿德勒的学生,但你已经践行了他的核心思想。
?
第798章 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