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02章 心理医生的三菱镜[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解释。所以心理师常会温和地把对话从“你很惨”引导到“你可以做什么”。
  ?
  三、“怎么办”:心理治疗真正作用的核心面
  这是棱镜面向医生的一面,也是在前两面都说过之后,心理师最关心的切入点。治疗的任务,从来都不是为过去做裁判,而是为当下找出路。
  “怎么办”是行动系统的开始。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恢复“自主性”——即在承认情绪、理解背景的前提下,重新做出选择。
  在行为主义治疗(如CBT)中,“怎么办”是具体技术的开始——建立新的认知框架,改变自动化思维,重塑行为方式。在精神分析或人本主义治疗中,“怎么办”虽然更温和含蓄,但仍然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恢复选择的能力,获得“我不是只能这么活”的自由。
  心理医生不会永远关注“你怎么受伤的”“你多么可怜”,而是会逐渐将视角引导至:
  ?
  “你现在想要什么?”
  ?
  “你可以怎么处理这个局面?”
  ?
  “你能接受哪些改变?”
  ?
  “你愿意承担怎样的代价?”
  这才是治疗性的对话,而不是倾诉性的共鸣。
  ?
  为什么病人容易停留在前两面,而医生却必须专注于第三面?
  这是“救助关系”中的一个经典张力:
  ?
  病人希望被“理解”和“确认”。他们想让医生说“你没错,是别人太糟糕”,从而获得道德胜利和情绪支持。
  ?
  但医生的角色是“赋能”和“重建”。他们不会止步于“谁对谁错”,而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动性。
  这是一种“功能性错位”,但却是治疗必要的张力。心理医生若总是站在“你确实很惨”这一边,那可能短期让你舒服,但长期无法改变你的处境。正如亚隆所说:
  “治疗的目标不是成为你故事的见证者,而是帮你成为那个可以写新故事的人。”
  ?
  三棱镜的再深化:如果你是自己心理的医生?
  这三棱镜其实不止适用于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它也可以成为我们自我觉察的一面镜子。
  ?
  当我们开始复述“他怎么对我”,可以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寻找情绪归属,而不是真正想改变?
  ?
  当我们说“我太惨了”,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否已经沉迷于悲剧角色,忘记了我是有选择的?
  ?
  当我们说“我该怎么办”,哪怕只是问问自己,也是在迈向复原力的开始。
  ?
  总结:让自己站在“怎么办”的一面
  这个三棱镜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提醒我们:情绪可以被理解,痛苦可以被共鸣,但改变只能从“怎么办”开始。
  你若能意识到自己在哪一面棱镜上停留,就已经是自我转化的起点。你若能学会写自己的故事,写着写着问一句“那我现在该怎么做?”——那你已经是自己心灵的半个医生。
  ?

第802章 心理医生的三菱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