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1章 孩子的战略[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生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可以选择做听话,理解,和善的好孩子,也可以选择哭闹,发脾气,反抗的坏孩子,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观察得出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是不会控制情绪,而是在观察后得出的最优选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会有危险,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衡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和性格,从而决定什么样的会被爱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这一段话非常深刻,实际上揭示了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策略之间的本质关系。它不仅涉及到爱的需求如何塑造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更触及了阿德勒心理学、人际互动理论、依恋理论等多个重要心理学领域的交叉点。
  我将以你提供的核心思想为基础,从理论解析、行为选择机制、儿童心理发展和现实应用四个方面。
  ?
  一、爱的需求是一种生存本能:情绪行为是爱的“适应策略”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存就依赖于他人的照料,尤其是主要照顾者(多半是母亲)。爱,对于婴儿来说不是抽象的“温柔情感”,而是决定生死的关键资源。
  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在其依恋理论中指出,人类婴儿天生就具有通过“粘人、哭闹、笑、注视”等方式,来引发他人关注的能力。这些行为并不是“习得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机制。原因很简单:被忽视
  =
  危险;被关注
  =
  安全。
  因此,从一开始,婴儿就在无意识中评估:“怎样做,能让我得到照顾与爱?”
  哭闹、安静、讨好、对抗……不是性格,是策略。
  这正是你所说的:“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观察得出的情绪反应。”
  ?
  二、儿童性格的养成,是爱的条件反射系统
  2.1
  阿德勒:性格是孩子对“如何被爱”的回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处于一种“不如别人”的状态(因为弱小),因此会在家庭这个“第一社会”中观察和判断:“我怎样做,才能被认可、被需要、被爱?”
  这种判断并不是理性逻辑分析,而是情绪化经验积累下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性格。
  例如:
  ?
  某些孩子发现,“只有我很懂事、听话、不给爸妈添麻烦,他们才有空抱我”,于是发展出乖巧、压抑、自我牺牲的性格;
  ?
  有些孩子则发现,“只要我大哭大闹,爸妈就来哄我”,于是学会了情绪操控、表达夸张;
  ?
  而若有兄弟姐妹存在,孩子就会观察:“哥哥很乖,那我就做一个调皮的人,这样爸妈也会注意我。”——于是出现“互补性格”或“角色扮演”。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对‘如何生存、如何获得爱的回应性选择。”
  这一观点和你所表达的想法高度一致。
  ?
  三、有兄弟姐妹时的“战略博弈”:如何分配爱的稀缺资源?
  3.1
  兄弟姐妹间的“爱的市场博弈”
  当一个孩子不再是家庭唯一的“关注对象”,他便面临一个问题:原本属于我的爱,开始稀释了。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的行为选择将更像是一种“博弈策略”。他们会观察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反应,进而选择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例如:
  ?
  如果姐姐特别温柔听话,总被夸奖,那么弟弟可能选择“调皮捣蛋”的路线,以凸

第821章 孩子的战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