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8章 被浇灌的人生[1/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味想着人生为我做了什么,而不去想我为人生做了什么,也就是被浇灌的人生,只想着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就像老想得到社会承认,学校成人,单位承认,而不去努力付出,学习,做贡献,这样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关系,送礼,讨好,希望得到一点点恩赐。
  你这段话表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观察: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我能从人生、社会、学校、单位中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能为这些付出什么”,那么他活得注定会焦虑、无力,甚至走向扭曲的路径,比如依赖关系、讨好他人、寻求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认可。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主体性与责任感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中反复讨论的命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来深入分析。
  ?
  一、被动人生:索取心态的根源
  “人生为我做了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几个重要背景:
  1.
  原生家庭与教育的影响
  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被动接受”中:父母为他们安排生活、老师安排学习、社会安排出路。他们习惯了在规则中生存,却缺乏“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这种长期被动接受的状态,极容易造成一个人形成“我应该被照顾”“别人应该为我负责”的心理。
  2.
  社会环境的误导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过度强调“成功”的外在标准,比如地位、金钱、面子,但忽略了努力、创造、责任。于是很多人把“成功”理解为“我获得了别人给我的认可”,而不是“我通过努力成就了自己”。
  3.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时,他只能依附于别人的评价体系,渴望外界给予肯定,而不是从内心获得力量。
  ?
  二、付出的人生:主动心态与成长之路
  与其期待社会恩赐,不如转向“我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1.
  主动的心态是成长的起点
  哈佛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其“成长型心态”理论中指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变和成长的人,会更有毅力和成就感。
  而那些总想走捷径,依赖他人评价或“关系网”的人,往往陷入一种“固定型心态”,看不到成长的可能性,只关心当下的得失。
  2.
  付出才是获得的前提
  在经济学中有个经典概念叫“等价交换原则”:你想要得到价值,就必须提供相等甚至更高的价值。
  一个人若不愿学习、不愿实践、不愿努力工作,光靠“人情关系”,得到的也只是暂时的、浅层的认可,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成就。
  3.
  真正的认可是做出来的,不是求来的
  无论是学校、单位,还是社会,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可那些有能力、有贡献、有责任感的人。
  “讨好型人格”或“投机取巧”的策略,也许能带来短暂的好处,但长远看,只会让人陷入“内耗”——你费尽心思博取别人眼中的价值,却失去了自我。
  ?
  三、从“索取”到“贡献”的转变路径
  那我们如何从“被浇灌的人生”转变成“能浇灌别人的人生”呢?
  1.
  建立价值感
  回归到“我能做什么,我想成为谁”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
  技能的积累: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是最基本的价值来源;
  ?
  人格的修炼:诚实、负责、利他,是被长期认可的道德资本;
  ?
  思维的提升:有深度的思考,能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2.
  培养责任意识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只有当我们愿意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承担起部分责任时,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3.
  参与式生活
  不是等社会给你舞台,而是主动参与进去:主动学习、主动沟通、主动服务。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别人会因为你“可靠、有用、值得信赖”而认可你,而不是因为你会讨好他们。
  ?
  四、从宏观到微观:制度与个体的互动
  这个问题也可以上升到制度层面来看。一个社会如果长久以来认可“走关系、送礼”的文化,而对“实干、奉献”缺乏尊重,就容易让人形成**“与其努力,不如投机”的心理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制度公平与教育公平如此重要:只有制度鼓励真实的努力、奖励真正的贡献,才会让人相信“我做了什么,才会获得什么”。
  但反过来,即使环境不完美,个体依然可以选择不被扭曲的价值观引导。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那样:“幸福不是由外在给予,而是内在生成。”
  ?
  五、小结:从被动到主动,从索取到贡献
第828章 被浇灌的人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