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
孩子本来因为奶奶的话而产生“我能做点什么”的积极情绪,带着高涨的热情跑向妈妈,却被泼了一盆冷水,甚至连那个“锤子”都成了“危险物”,而他原本只是想传达爱。
孩子内心很可能是:
?
受挫感:“原来我想帮忙也不行?”
?
羞耻感:“是不是我错了?”
?
怀疑感:“是不是奶奶也错了?”
?
内向化:“下次我还是不表达好。”
这类情绪如果反复积累,就会导致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的形成”**,也可能逐步演变为行为上的退缩(不再主动帮助)、逆反(你不让我做,我偏要做)、冷漠(不愿意再尝试靠近他人)。
?
五、从“生活风格”角度解读:家庭教养模式的隐性塑造
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种“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早期经验形成的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应对方式。这个风格的核心通常在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这个场景虽然短暂,却是孩子生活风格塑造的一个小片段:
?
如果这样的情境反复出现,孩子可能形成一种“我帮助别人总会被误解”的生活脚本;
?
他也可能因此发展出“少说少做才是对的”的防御策略;
?
或者,他会觉得“我只有完全遵守规则才不会被骂”——逐渐丧失主动探索的动力。
这些都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决定你对世界的应对模式”密切相关。
?
六、鼓励式教养:阿德勒式“正向回应”模型建议
面对这种三方角色错位的小插曲,我们可以借用阿德勒的理念,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对妈妈:
?
学会先回应情感,再纠正行为,比如:“哇你还记得妈妈很累呢,谢谢你想帮我!不过我们下次用软的东西捶捶,好吗?”
?
把纠正变成引导:不是“别用那个”,而是“换一个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帮妈妈”。
对奶奶:
?
继续保持鼓励的方式,但也可以尝试向妈妈解释意图,比如轻声说:“我看他拿着玩具挺开心的,就想引导他学学孝顺,不是真的让他乱锤。”
对孩子:
?
给予肯定:“你想帮妈妈捶背是很棒的想法。”
?
用象征替代危险工具,比如给他一个软的小按摩棒,说:“这个更适合小医生来捶背哦。”
?
七、结语:一个锤子,引出的三代人心理生态
这个看似简单的情境,其实正是中国家庭教育、代际沟通、儿童心理发展三大议题的交叉点。阿德勒认为,教育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归属感的人、有自信的人。
而这所有的起点,可能就是:在他们拿着一个小锤子、说“我想帮妈妈”的那一刻,大人是如何回应的。
?
第831章 捶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