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95章:燕王孤军,涉险大宁[1/2页]

大明铁骑:我为永乐打天下 二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高煦与谭渊二人一路行来却也收编了百余名燕北残兵。
      此后众人向前足足追了三十余里方才瞧见正在前面林中休息的朱棣等人。
      朱高煦谭渊二人策马上前。
      燕王朱棣自是好一番夸赞。
      朱高煦与谭渊二人自是欢喜。
      正在此时张武却到在近前,躬身施礼。
      “王爷我部现在还有兄弟两千二百人,其中伤者四百多人。”
      朱棣微微点头,“诸位兄弟都辛苦了!”
      朱高煦心中却想:今日一战我们虽然闯过了刘家扣但是伤亡也已经将近半数。
      这若是再有大宁的大队军马赶来这区区两千来人如何还能抵挡?
      想到此书朱高煦躬身施礼。
      “父王我军今日一战已然损失不小,依孩儿看来我军当尽快赶往大宁府。”
      “以免途中耽误的时间太多,再遭大宁军马围攻。”
      谭渊、张武、薛禄等人纷纷附和。
      燕王朱棣也微微点头,“本王也是这么想的!”
      “传令下去诸位兄弟再坚持一下,我等这便动身,日夜兼程赶往大宁府!”
      燕北骁将齐声称是。
      一众燕北铁骑虽已是人困马乏,伤兵满营。
      然而如今剩下的这两千多名近卫亲随都是百里挑一的忠勇之士,个个悍不畏死。
      此时虽然多有伤者,然而却也有股志气,便是累死在了马背上也绝无退却的可能。
      两千多人星夜兼程,一并策马狂奔。
      直到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之时却见前面薄雾之中已然现出一座高大城池。
      城墙之上旌旗招展,一众兵将林立。
      吊桥高高悬起,城门上赫然写着“大宁府”三字。
      一众燕北铁骑眼见自己终于到了这大宁城下无不欢颜。
      而此时城楼之上的那一众守城士卒也已经远远的瞧见了城池之下出现的这支两千来人的骑兵队伍。
      城头之上的领兵千总,立时高声呼喝:
      “来者何人?莫要再行向前,否则只用箭雨伺候!”
      一众燕北铁骑拉住坐骑。
      燕王朱棣亲自提马上前,“某家燕北朱棣,此次前来乃是与我家兄弟相见!”
      “烦劳这位兄弟通禀一声!”
      城头之上那大宁千总闻听此言心头不由得为之一颤:
      什么,这城下之人竟然是燕王朱棣?
      这,这怎么可能?
      昨天松亭关的都督卜万刚刚飞鸽传书燕北数十万大军正陈兵关下。
      怎的今日这燕王便出现在了这大宁府的城门之下?
      难道松亭关已破?
      还是这朱棣生了双翅从松亭关上飞了过来?
      然而无论究竟怎样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己一个小小千总该管的!
      于是高声断喝:“燕王殿下稍后,小人这便禀告我家王爷!”
      朱棣微微一笑,“有劳这位兄弟了!”
      城上大宁千总哪还敢多说什么废话?
      转身唤过身边一众旗排官:“速速禀告王爷与指挥使大人,燕王已然到在城下,此时正求见王爷。”
      “请王爷与老将军速速定夺。”
      两名旗排官闻令而动,一溜烟跑下城去,跨马狂奔。
      未过多时其中一名旗排官到在一处大宅前。
      宅门上赤金红匾上书“房宅”二字。
      旗排官口中高呼:“重大军情,奏请房老将军!”
      门前侍卫自是不会阻拦,旗排官快步而入,直径进入了天井当中。
      迎面却见一位身材魁梧,须发皆白的老将军快步迎出。
      “何事如此惊慌?”
      “难不成那一众燕军攻克松亭关了不成?”
      旗排官吞吞吐吐的答道,“回禀老将军,并,并不是燕军攻克了松亭关。”
      “而,而是,燕王朱棣已然兵临我大宁城下!”
      老将军闻听此言不由得“啊”了一声。
      心中暗想:那燕王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到了我大宁城下?
      那老将军急不可耐的问道:“燕王带了多少人马?”
      “回禀老将军,燕王身后不过两千精骑!”
      老将军不由自主的又“啊!”了一声。
      “那燕王有何话说?”
      “回禀老将军,燕王在城下便只言道:前来与王爷一叙兄弟之情。”
      “因而晓得特来向老将军禀告。”
      老将军眉头紧皱,“传令我大宁府中诸将前往王府议事!”
      旗排官躬身施礼,“小的得令!”
      言毕之时站起身来快步而去。
      而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却披挂装起,翻身上马,策马赶到宁王府前。
      翻身下马之时,门前侍卫立时上前牵马。
      老将军斜眼撇去,却见王府门前已然栓了一排排的高头大马。
   &n

第095章:燕王孤军,涉险大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