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又名为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1]
早在观象授时的时代,古人已经认识到了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也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就相当于划分了二十八个区域,只是这些区域并不是等份的。
最初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动而选择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或汉代文献。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一个俞),音为“雨”
星象
第275章待修改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