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九章 蒙古海军李元平的一天(上)[2/2页]

扶宋从皇帝住我家开始 光棍琉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权罢了,天子大权旁落久矣,武臣人人拥兵自重,岂不闻唐朝安史之乱乎?
  李元平无言以对,数日后大义凛然的周肃也臣服在崔沆脚下,崔沆除去了李元平一切职务,却念在昔日情分放了李元平一条生路。
  李元平高山低谷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在智异山断俗寺落发为僧。
  李元平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但崔沆的人生高峰才刚刚开始,崔沆连续了父亲崔瑀的对外政策,联合宋国抵抗蒙古。
  但宋朝与高丽无接壤地带,需船只航运互通有无,对于蒙古对入侵高丽,常有兵马难及的情况。
  崔沆也是头铁,既不同意宋人驻兵江都,又对蒙古采取抵抗不合作政策。
  情况往往是只要蒙古人一打来,崔沆就利用蒙古人不善水性的特点龟缩在江华岛,同时呼吁百姓往山上跑,往海岛上游。
  出兵?开什么玩笑,崔沆手里的这点人马是用于巩固自己在江都的地位。
  一旦出兵,弄不好就会被其他武臣清君侧,崔沆可太清楚这群武臣权贵的尿性了,当年崔家的权力就是这么来的。
  出水就陆,还都开京一样也别想,至于百姓能跑别跑,跑不了只能怪命苦。
  蒙哥继位后,再次责令崔氏还都,崔沆还是一副死猪怕开水烫的态度,遂而蒙古高丽大战再次爆发。
  说是大战,其实就是单方面的掳掠人口,蒙古人在两年间至少从高丽抢走了二十多万人。
  李元平自然是命苦的一列,但得益于多年军旅生涯造就的体格,五十多岁的李元平被选中来海阳城充当蒙古海军。
  实际上蒙古海军的训练十分简易,大多数人员还停留在初识水性的阶段,说来也可笑坐船不吐竟是高标准。
  李元平参军时常年来往于江都,这方面的优势很明显,甚至混了一个教官头衔,左右还吃胖了几斤。
  此日,海军千户忻都亲自前来挑选人马,标准是不要蒙古人、不要辽东女真人,李元平很轻松的再次入选。
  两天后,李元平一众驾船出海,从航行方向可以判断是南下,李元平一时间有种不祥的预感。
  南方是宋朝的地界。
  李元平对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富有。
  在李元平年少时高丽还没有这么多的战事,宋人商贾来住的很频繁,他们往往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精美的瓷器,雪白的纸张来智异山换取粮食牲口。
  李元平记得很清楚,李父曾经为了一把精美的折扇出了两头牛的价钱,要是没有蒙古人入侵,那把扇子到现在应该还供在李父的灵位前。
  青年时期,李元平慢慢也了解了宋人偏安一隅,不算强国,时常被外族人欺负。
  李元平到了壮年,宋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一下子就崛起了,全绩、孟珙、杜杲、余玠等许多宋人将领名字传到了高丽,让高丽人知道蒙古人也不是战无不胜的。
  临近暮年,李元平再观宋朝,这头老虎爪牙齐全,时刻都有吃人的准备。
  领头的那个黑衣僧人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如此挟兵入境,与送死何异?
  李元平看了看手中的刀,片刻后释然苦笑:算了,自己本就是该死之人啊。
  (本章完)

第八十九章 蒙古海军李元平的一天(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