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海外贸易?”
      “稳固政治?”
      “消除内患?”
      刘三吾通篇阅读下来,对于文章中那些自己看不懂的生涩词汇有了理解。:???
      不由得大呼痛快。
      朱烨的策论之中,虽然通篇很多字眼,刘三吾都云里雾里,但是仔细看了后面的解释之后,也顿时了然了朱烨的想法。
      条条分明,将开放海禁的弊端和优势都罗列了出来。
      就连刘三吾都不得不赞叹这篇策论的优秀可取。
      被刘三吾的赞叹吸引了注意,此时翰林院之中的审批学士都围了上来。
      “刘大人这是看到了什么了不得的策论,竟然让大人这般忘形。”
      众人走到刘三吾的身边,凑着一起看了起来。
      “朱烨?可是那个宴会上一鸣惊人的才子?”
      几人看到试卷上的注名,不由开口问道。
      见刘三吾点头,大家才细细看去。
      “文笔确实不错,但是实用价值不高。海禁岂是说解封就解封的。”
      “哪怕是优势再多,也不能忘记开放海禁带来的缺点。”
      “你们难道都忘了当初胡惟庸那个逆贼是怎么利用海陆私通倭寇的?”
      “胡惟庸的死状,我可是历历在目。”
      “若是真的重用此等言论,岂不是重蹈覆辙。”
      “此人擅自揣测圣心,实在不可重用。”
      方孝孺不敢苟同的说道,实在不能理解这种策论,怎么会让刘三吾夸赞。
      “你怎么就知道当今圣上没有开放海禁的意思?”
      “若是圣上无心,又怎会将此话题当做试题,考验学子策论!”
      刘三吾不服气的说道。
      身后几人还跟着频频点头,明显是赞同刘三吾的话。
      “当今圣上不可能开放海禁的,就算是将此命题当做考验,也不过是要让莘莘学子自己体会到海禁的重要性。”
      “并没有解禁之意。”
      方孝孺不甘示弱的回答道,身边也有人附和称是。
      “这策论之中不是写到了防备弊端之法。”
      “只要循序渐进,可也以刺激贸易往来。”
      “在不动摇根基的基础上,只是瓷器,布帛,茶叶的出售,也无伤大雅,还能为大明创造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是国之大事,怎么就不能参考解禁了。”
      刘三吾反驳道。
      方孝孺见状,仍是不赞同刘三吾的说法,据理力争之下,两人一时分不出谁胜谁输,都不能说服对方。
      一时间整个国子监之中,全是两人的辩论之声。
      朱元璋在奉天殿之中便听到蒋?告知说翰林院里吵起来了。
      不疑有他,朱元璋立马站起身来,就朝着翰林院而去。
      他心中隐约有些预测,这争论的话题很可能就是他那个大孙儿的策论引发的。
      毕竟朱烨那匪夷所思的先进想法,不是谁都可以接受理解的。
      匆忙赶到翰林院,还没进门,便听见里面争论不休的声音。
      “咳咳。”
      朱元璋在门口猛咳了一声。
      闻声的众人看到皇上站到大门口,立马纷纷跪了下来:“参见皇上。”
      “何事竟然让你们这般面红耳赤,争论不休。”
      朱元璋面上波澜不惊,径直走到院中,在主位上坐了下来。
     &n

第192章 字写得太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