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像是邻家爱闹的少年,不觉之间,更亲近了许多。
  赵瑞刚反应过来后,也笑了:“差点被你吓出一身冷汗。我想说的是,工人文化水平太低,大字都不识几个,没基础知识打底,设备再好怕也是空架子。”
  刘彩云眼睛突然亮得惊人,一把攥住他的胳膊:“我其实一直有个想法!把大队的学校重开!白天教娃娃读书,晚上给工人上课。基础课我来教,技术活儿你上阵,咋样?”
  赵瑞刚没有立即表态:“重办学校牵扯太多,教材,时间,人员……你有把握?”
  刘彩云挺直脊背,眼神里闪着光:“咱大队半大的娃们,天天在泥地里打滚,连个正经读书识字的地儿都没有,以后可咋办?”
  “姑且不说太大的愿望,单看大哥家铁蛋,二哥家虎头,总不能让他们在泥地里野到大。再说了,就算为了咱们铃铛,我也想办成这件事。”
  赵瑞刚不由笑了出来。
  对于这件事,妻子与自己竟是不谋而合了。
  其实这些日子,他也常望着车间里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年轻学徒发愁。
  只是不想勉强彩云做不愿意做的事,这才一直没有开口。
  此刻见她攥着衣角,倔强又坚定的模样,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她顶着家里反对,执意嫁给他的样子。
  赵瑞刚伸手将她鬓角的碎发别到耳后:“其实一开始我想说的重要任务,就是想让你牵头,重开学校。既然你也有这个想法,我自然全力支持!咱们不仅要让娃娃们读书,还要让工人们学技术,把这学校办成瓦窑大队的新希望!”
  听赵瑞刚如是说,刘彩云顿时兴致高涨:“有你这话我就有底气了!这学校重开是头等大事儿!得赶紧找大伯商量,让他带着社员把那三间破教室拾掇出来,糊上窗纸,再把东屋堆的碎木头拼拼凑凑做几套桌椅。”
  她笑得眉眼弯弯,“等下了工我就回老趟宅,看看能不能找到以前的一些课本!”
  其实在几年前,瓦窑大队的学校也曾十分热闹。
  离车间不太远的村南边,有一排青砖垒的大瓦房。
  门前有棵歪脖子老槐树,大门两侧刷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教室里的桌椅是社员们用废料拼凑的。
  黑板刷总沾着锅底灰磨出的墨色。
  窗台上摆着的搪瓷缸里,永远插着孩子们上学路上采来的野花。
  那时候,读过高中的知青们轮流当代课老师,有的教算术,有的讲语文。
  还有女知青会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跳皮筋。
  放学铃一响,教室就变成了夜校,工人们揣着窝头来识字。
  映着煤油灯,把“力争上游”“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然而变故来得猝不及防。
  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大毛的技术撤离,鞍阳钢厂几乎在瞬间就大厦倾颓。
  瓦窑大队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依托。
  原本补贴学校的钢材边角料、煤油票、粉笔头瞬间断供。
  代课老师们接到通知,陆续离开。

第126章 又一大愿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