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沈清远与谢长乐这两个行动派离开京城的第二天,一起大案轰动了整个京城。
      案件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谢长乐当初在梧州时打过交道的那个通判何正昌。
      也不知何正昌受了何人指点,竟着一身血衣就进了京城。他由大通门进入南城时,南城的百姓都惊呆了。
      说来奇怪,何正昌以一副惨的不能再惨的模样行走在南城,往日里那些街溜子似的禁军,居然连半个人影也看不见。
      没有禁军的驱逐,何正昌就在百姓的一路注视下走到了大理寺门前,然后直愣愣的倒在了大理寺门口。
      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一张带血的状纸“不经意”间从他袖口飘落。
      状纸被围观的百姓捡了起来,有那识字的一看,可真是不得了,里面所述字字泣血,令人嗟叹不已。
      其所述内容大概是这样:
      何正昌任一州通判多年,一直受庆南路帅司胁迫,纵容其弟为祸乡间。
      一旦何正昌稍有不从,那位帅司便以他的家人威胁。为了家人,何正昌不得不忍气吞声。
      直到有一日,一位路过梧州的外乡人撞见了那位帅司的弟弟意欲强抢民女。
      这外乡人是个嫉恶如仇的主儿,直接就将那人绑到了府衙,请求何正昌为民除害。
      多年来,何正昌一直被良心折磨。
      终于,他受不了了。眼前的一切也让他决定不再忍受。于是,他顶着被威胁的阴影,将那位帅司的弟弟就地正法了。
      那帅司得知此事之后,便派人趁夜绑了何正昌,意图让何正昌给他弟弟赔命。
      要不是被人救下,何正昌早就命丧九泉了。
      奈何那位帅司手可通天,何正昌申诉无门。因此他一狠心,就混在一支商队里来了京城。
      他此番来大理寺,就是要揭穿庆南路帅司吕恭谨的真面目,要将他的恶行公之于众,要为庆南的百姓谋一片净土。
      读到这里,这篇状词便结束了。通篇下来,虽言辞不甚激烈,却叙事简洁清楚,叫人读过一遍便能明白前因后果。
      因此,状词所述之事很容就被人记住。
      加之大理寺的人出来的晚,那状纸不知被传了几手。等何正昌与他的状纸被大理寺的人带走,事情早就已经传开了。
      景贞帝知道这件事时,事情还未广泛传播开来。
      “高录啊高录,你这个皇城司使是不是不想做了。”
      说这话时,景贞帝语气平平。即便是已经跟了他十几年的高录,一时也揣摩不出这话里是否什么深意。
      “奴才知罪,请圣上责罚。”
      “按理说,治你一个渎职之罪可不算冤枉。”
      听到这话,高录心里松了口气。看来皇上并没有生气,这便是好事。
      “圣上明鉴,渎职之罪自不是冤枉奴才。只是事关那一位,奴才不敢多打听。”
      “好你个狗东西,这还能怨他不成?”
      “怨奴才,都是奴才的罪过。”
      皇上愿意骂他是狗东西,这就是不计较的意思了。果然,只要与那一位有关,任何事情都能大事化小。
      高录实在不知那位爷前辈子做了什么大善事,这辈子才能独得圣心。
      不过这些话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高录也就在心里想想罢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继续听皇上说。
      “此事还真算不到你头上,是他心思缜密。”
      “聪明些是好事儿,他若能一直这么聪明,朕也就不必如此费心了。”
      “行了,起来吧。”
      景贞帝自言自语了几句,这才将一直跪着的高录叫起来。
      “谢圣上。”
      “这件事皇城司就别插手了,由着他们闹去。若有人问到皇城司,该如何回答你知道吧。”
      “自然是秉公办理。”
      高录说的义正言辞,景贞帝听的也高兴。
      景贞帝喜欢聪明人,可惜聪明人总是少数。难得有这么个聪明人在身边伺候,只要忠心,他愿意多抬举些。
      “对了,这一批应榜的道士如何?”
      比起一个通判状告长官的案子,景贞帝更关心最近才到皇家道场的那些道士。
      只希望这一批人里能有几个真才实学的,而不是像以往那些蠢货一样,听到他的要

第89章 梧州事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