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相信民众的智慧,选三百千来启蒙孩子有它的硬道理。
《三字经》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其中自有历史常识和人生道理在,三观包涵了“仁、义、诚、敬、孝”,充满正能量。
虽然受历史局限,跟《弟子规》一样,有其“迂”、“愚”的一面,但瑕不掩瑜,而且有些也可以充当反面教材。
林桑决定,今天的开蒙,就是它了!
至于《百家姓》,估计不久后有人成书就能传播开了,这一篇虽然没有文理在,但用来识字很不错。
《千字文》她打算用现代的版本,文采斐然,哲思朴实而深远,学完《三字经》可以接着上。
这样一来,秀才的那堆书被她暂时甩到一边去了。
既然要教育,没教材也不行,她回了趟房间,取出一本空白的牛皮封面笔记本,和一把朴素的铅笔。
家里没有文房四宝,她空间里也没有。没有反而好,她硬笔字写得不错,毛笔字却很一般。
小南问:“娘,这是什么?”他觉得神奇,这些都跟他们从前用的都不一样。
林桑随口道:“这都是今天集市上买的,这叫铅笔,写错能用橡皮擦,比毛笔方便。”
她给孩子们人手发了一份,先带大家写名字。
除了三个大孩子自己能写,另外三个女孩和两小只得重头学。
小东教自己媳妇写“王桃”,小南教小米写“林米”,小西写完自己的,教弟弟妹妹写名字,林桑就教银子。
“钱银”,幸好这俩字的繁体都不难,林桑把着银子的手,在她本子上写下名字。
原来她被喊了十三年的名字,写起来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个所以然,但银子心潮澎湃,就愿意盯着自己名字使劲看。
“写上名字,这本子就归你了,以后就用它来练习。”
听了伯娘的话,银子将本子紧紧搂住,像抱住了什么信念。
然后正式开课,林桑也翻开一本笔记,在空白页上飞快写起来。
古代是繁体字,这些字她能认,但很多不会写。幸而开篇几句繁体的不多,除了“迁”字她没印象,别的都还能写。
先写一个简体的“迁”充数,她写完前八句,带着孩子们读起来。
三字经很容易上口,有些意思也浅显明白,东南两兄弟简直是秒懂,两位媳妇和几个孩子也能顺畅地跟读下来。
林桑第一次念方言版的,好几次要将自己笑喷,但教学是严肃认真的事,为了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她只得强行忍住。
孩子们见这位女夫子教学过程这么开心,满眼笑意都藏不住,被感染得也都语调带笑,嘴角拼命地飞起。
读了几遍,林桑问大家:“有谁记住了,可以默诵出来的?”
小东小南有一定基础,这对他们而言都不叫难度,但兄弟俩很有默契地没有抢风头。
第一个开口的
第28章 开始向传统道德宣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