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嫂子第二次提到钢化玻璃了,别说周宣好奇,周书易也是惊疑不定。林桑觉得不用多说,用实事说话。
玻璃窑现在停了炭火,但要重燃也快。周书易开了一个最小的池窑,选了三个磕破角的盘盏放进去。
林桑说:“将成品的玻璃重新高温烧制,软化后快速冷却。”
温度是关键,林桑定制农场的钢化玻璃时,不止一次在厂家见过。现代工厂都是智能机械操控的,只要在面板上设定各项参数即可。
这个高温基本上要在600度以上,这时候没有温度计,细节操控就没那么细腻。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玻璃的颜色。
整个玻璃在高温下软化得通红时,就可以出窑了。温度如果再升上去,玻璃又会液化。
然后应该用高压冷风枪对整块玻璃进行均匀的降温。
这设备林桑农场里倒是有,可惜拿出来也没有电。她开脑洞想了个办法,等通红的玻璃一出窑,她联合周宣连续泼了几盆冷水。
冬季的河水刺骨地冷,但也还不够低温,将气体改成液体也会有一定影响。
钢化玻璃的原理无非是利用它的不易导热性,让外部受热膨胀,又瞬间冷却凝固,张缩间让压应力和张应力得到一个平衡,弥补玻璃易碎的短板。
林桑也不知道这样胡闹是不是真的有效,几盆冰水一淋,玻璃也冷却了,就是被她的暴力冲击得扭曲了原有形状。
其实就算用高压冷风,也会造成表面不够平整,但这些不会影响使用。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林桑拿着个锤子,将这个时代的第一批钢化玻璃挨个敲了一遍。
“哐哐哐——”
一旁的两父子眼睛一闭,玻璃未如预料中的那样炸裂,林桑又一记猛锤——
“咔!”
这回总算裂开。
出乎意料的是,裂开的玻璃并没有碎成渣,而是诡异地连在一起,还倔强地维持着原本的形状。
她还不是很满意,如果做法得当,钢化玻璃强度能是普通玻璃的数倍,抗锤性还能再坚挺几分。
但第一次试验这就够了,起码方向是对的,周家父子已经一脸见鬼的表情。
林桑丢开锤子:“这就叫钢化玻璃,虽然生产的炭火和人力成本更高,但使用的安全性也高许多。玻璃碎裂后也不会有尖角,更牢固,也更耐高温低温。”
大棚就需要这个,否则经常更换配件反而麻烦,无形中也在增加成本。
周宣比他爹更先反应过来,他咽了口唾沫问林桑:“婶子,你是要在我们这里定做钢化玻璃?上次的陶器呢?”
周书易将今天签的书契和图纸都拿了出来,周宣识字不多,看不懂书契,但图纸理解起来却非常轻松。
他就知道婶子是贵人,这批陶器看着量不大,玻璃制品还没提,想来也不会太多,是不是能投放市场他也不清楚。
但他隐约觉得,自从遇到这位神奇的大婶,家里的生意也许得到转机了。
周宣一本正经向他爹交代:“爹,这钢化玻璃的做法我们一定要保密,除了我们三人,绝不能让第四人知道。”
周书易也严肃道:“那是自然,我们是签了书契的。”钱大嫂列了不少条款呢。
第63章 这小子,看到商机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