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12章 坐谈客耳[1/2页]

汉道天下 庄不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丝路生意虽然兴旺,读书人却不太方便多谈,只有个别人按捺不住,发了几句感慨。
      到印书,他们就没什么忌讳了,都表现了强烈的兴趣。
      文无第一,谁不想自己的文章、诗赋可以印行天下?
      手抄的效率太低,而且难免有讹误,远远不及印书来得方便。
      南阳推行教化,在宛城的郡用的教材就是印出来的,只要见过的人都好,对手抄本更是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但凡有一点正常思维的人都清楚,这种书籍必将大行于世。
      据宋忠、綦毋闿的新作《五经要义》也将以这种方式印行,而且一印就是五百部。据宋忠,印成之后,除了一部分分送给亲朋好友,将在全国各郡国的郡各留两部,以供习。
      一想到自己的作品将被天下子欣赏,襄阳城的读书人就羡慕得脸红脖子粗。
      唯一的遗憾是南阳没有这样的印书坊,必须送到河东去。
      王粲也一直想印一部诗稿,却找不到门路。
      印书需要钱,要很多钱。五百部《五经要义》据要五十金,一般人是掏不起的。宋忠、綦毋闿是南阳郡的祭酒、监,所以这笔钱是骠骑将军张济赞助的。
      这让了王粲等人颇为不齿。
      印书还要西凉人赞助,太丢脸了。
      如今听周忠他有门路,王粲顿时动心了,扭扭捏捏的打听起来。
      周忠倒也爽快,对王粲,诗集与《五经要义》这样的书不同,花费要少得多。《五经要义》太深奥,一般人看不懂,销路有限。诗集则不同,受众很多。如果你王粲的诗好,不定每个人都想要一部,随时欣赏,那印起来就不是几百部的事,而是几千部。
      真要这样的话,你不仅不要掏钱,还能赚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蔡琰著的《士论》、袁权编的《精简文解字》,这两部书在凉州是畅销书,几乎家有一册,还有不少卖到了西域。因为畅销,蔡琰、袁权不仅没花钱,还拿到了不菲的润笔。
      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在场的不少人都动心了。
      仅靠写文章就能赚钱养活自己?这可太舒服了。别人的馈赠虽好,毕竟来源不稳定,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伯乐。如果写文章就能养活自己,哪怕少一点,也比没有好。
      补贴点纸笔钱总没问题吧?
      蔡琰不是每个人都能比的,袁权却可以比一比。袁术是什么货色,大家心里都有数。他的女儿能写什么文章?《文解字》是大儒许慎的著作,她只是在许慎的基础上选字而已,是个人都能做。
      一时间,围着周忠打听情况的人更多了。
      眼看形势不妙,王粲眼珠一转,拍手道:“诸君既然如此有兴趣,何不作各自诗一首,请周公品鉴一番,然后择其优者,选为一集,印行天下?”
      众人欣然同意。
      刘表坐在灯下,面前摆着一册书。
      书很精美,纸柔,墨香,书法端庄。
      但刘表的心思却不在书上,他看着坐在对面的长子刘琦,听刘琦讲这几天周忠的行程。
      其实周忠的行程很简单,除了去看望王粲之外,周忠就在驿舍里,哪儿也不去。
      但他不出去,不代表别人不来拜访。这两天,周忠的访客不断,几乎没有闲过。
      “蒯氏、马氏、

第612章 坐谈客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