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53章 相见恨晚[1/2页]

汉道天下 庄不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见崔琰说得郑重,荀谌倒不好敷衍,沉吟片刻后,拱手说道:“蒙季珪如此看重,真是受宠若惊。虽然力不能至,当心向往之。我颍川荀氏虽不是什么世家名族,却也是经学传家,  略知君子之道,为士之责,不敢片刻有违。”
      崔琰笑着点点头。
      他相信荀谌说的话。
      回到冀州之后,他了解过荀谌与袁绍交恶的原因。
      这次来长安,他经过河东,虽然没和荀彧见面,  却听到了不少荀彧施政的轶事,知道荀彧不是贪图富贵、见利忘义之人。
      到长安之后,  他又听说了一些与荀恽、荀文倩有关的事,清楚颍川荀氏固然有难得的机遇,却也受到天子有意无意的压制。除了帝王术之外,自然和荀氏不愿唯命是从有关。
      抛开冀州人与汝颍人的利益之争,他愿意和荀谌、荀彧站在一起,共商大计。
      与儒门相比,与所有的士大夫相比,冀州与汝颍系的矛盾并非无法解决。如果儒门失去独尊的地位,如果度田最终得以施行,冀州也好,汝颍也罢,都无法独善其身。
      要想影响朝廷的决策,荀氏兄弟无疑最有条件。
      得到了荀谌的承诺,崔琰随即说起了自己这几天的见闻。
      到长安之后,他没有急着去见驾,而是在太学住了下来。
      张喜去世已经大半年,为之请谥的事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最后却不了了之。为此事专程赶到长安的孔融成了太学教习,  闭口不谈此事。年轻气盛的祢衡则去了汉阳,  成了汉阳太守杨修的宾客。
      接着,周忠接任司空,绝口不提为张喜请谥的事。
      周忠曾与张喜同朝,关系也非常不错。他不为张喜请谥,又岂能为曾兵戎相见的袁绍说话。
      所以,崔琰一边派人送消息回去,请袁绍、审配耐心等待,一边在太学住了下来,准备参加年底的会议,并在会议上发声。
      他是郑玄的弟子,又有一手精妙剑术,凭着这两项优势,他迅速在太学闯出了名声,每天访客不断。
      有来讨论学问的,有来比试武艺的。
      说到这里,荀谌想起唐夫人说过的颍川人,连忙问了一句。
      他一开口,崔琰就笑了。“的确有这么一个人,  姓徐,  名庶,  字元直,自称是颍川长社人。他的剑法很好,学问嘛,略有不足。”
      荀谌不以为然。“他人在哪里?”
      “他和天子身边的诸葛亮、庞统是好友,据说听他们的建议,去考讲武堂了。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在讲武堂学习。”
      荀谌有些意外。他不认识徐庶,但颍川士子居然会去考讲武堂,在他看来就是个异类,就像荀攸是荀氏子弟中的异类一样。不过这不是坏事,关东不缺相才,却缺将才。有人去考讲武堂,将来在军中才有话语权。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同伴叫石韬,也是颍川人,就住在太学。不过他对经学似乎不太感兴趣,报考了农学堂。最近好像在参与编一部叫《齐民要术》的农书,整天忙得很,几乎看不到他。”
      荀谌皱了皱眉。
      他听得出崔琰语气中的调侃,也觉得石韬从事农学有点掉价。
      虽说四民并列,

第753章 相见恨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