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53章 老臣深谋[1/2页]

汉道天下 庄不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协随即请来了司徒杨彪,一起商量招聘教师的事。
      杨彪听完,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但他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一是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建这么多学校,可以分批建设。
      南阳户口是多,但也没多到需要一千多所学校的地步。之所以有这么多适龄的孩子,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如此大范围的教化,积累下来的。
      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想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不太可能。
      可以分成三批到四批,先让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学制一年。一年之后,再决定他们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工坊做工。
      就目前来看,进工坊做工并不需要太精深的学问,能够基本的读写就可以了。
      一年的教育足以完在这样的任务。
      二是教化的事,最好不用募捐的形式。
      修桥、铺路之类的事,可以由当地富户募捐集资,既能解决财政负担,也能满足他们造福乡里的心理需求。教化是朝廷的事,关系到将来百年的大计,不能被他们左右。
      朝廷教化百姓,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这些地方豪强,强化朝廷的威严。
      他们岂能不知,岂能不恨?
      让他们出钱,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施加影响,最后让受到教化的人只记得他们,记不得朝廷。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拢那些承担教化责任的教师。
      陛下别忘了,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却大多是反对度田的。如今想法虽然有所改变,却不见得彻底,很容易被人蛊惑。
      出身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可没有改变态度,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等着反扑的机会。
      刘协觉得有理,决定由杨彪来主持具体的实施方案。
      经过杨彪的调整,推行教化的难度下降了一个等级,看起来也更可行了。
      消息很快公布,在南阳郡内招聘教师三百名,按照既定的标准考试,合格即可入选。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五经的部分很少,熟悉《论语》、《孟子》、《孝经》等书即可。
      要说难,可能就是要考算学等相对比较实用的内容。
      当然,难度也不高,能满足日常的算账即可。
      也许是最后一个要求让很多人知难而退,第一次报名结束,有计划参与考试的人不到两百。
      这时候,杨彪才由司徒府下达命令。
      不足的名额,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
      ——
      看到这个结果,刘协佩服杨彪老辣的同时,又大惑不解。
      南阳人才济济,仅是郡学里的生员就有好几百,而且热情颇高,怎么报名的人这么少?
      杨彪解释说,主要是通算学的太少。
      很多人读书只问经义,不及其余,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教化除了让百姓识字,能够自己阅读朝廷的政令之外,还有让他们进工坊做工的目的,需要算学之类的实学。这是之前的读书人不用考虑的事,愿意花心思去研究算学的自然不多。
      除非是有志研究《易》或音律的,这些学科必须要用到算学。
      所以那些算学大家不是研究易学和天文历法的,就是音律高手。即使是在读书人中,这些人也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真有这水平,他们根本不愁出路

第1053章 老臣深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