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3章 状元之才[1/2页]

一品寒士 山的那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七郎一身轻松地回考舍休息,等待明天最后一场诗赋。
      早上黑着脸来考场的,有的神色缓和了一些,有的更加垂头丧气。
      那些忍不住抱头痛哭的,看来是做好了落榜的准备。
      但也有一些神色自信的,天下有才之士,当然不止他赵七郎!
      更多的人,都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一言不发地回考舍。
      七郎虽觉得前两场都考得不错,但第三场还是要全力以赴。
      因为本朝也重视诗赋,有人靠作诗逆袭的
      玄宗年间,祖咏到京中参加进士科举,最后一场诗,要求作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题目是《望终南余雪》。
      祖咏只作了四句,便觉得意尽了,最后他凭借这四句惊才绝艳的诗中了进士。
      这四句就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七郎想了想,今年这一场考试,没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所以应该不用担心被人靠诗赋翻盘?
      好好休息了一晚,终于到了最后一场考试。
      本场考试,要求在固定题目下做一诗一赋。
      诗是限韵的排律诗,题目湘灵鼓瑟诗,要求限青韵,韵脚可用灵、听、冥、馨、庭这些字。
      因为限制很死,除非提前知道题目的,否则不可能找人代作。
      同样的,想在后人的诗中找一首完全符合题目、符合限韵的排律诗,也是很难的。
      既然不能作弊,就只有自己做了。
      七郎本身也是骄傲的人,考试的事,根本用不着作弊。
      作诗还好,反而是做赋比较难。
      因为科举要求的是四六骈文,就是像《滕王阁序》那样,前半句四个字,后半句六个字,韵律要求严格。
      许多读书人花很多时间研究骈文,过度重视辞藻而忽略内容。
      于是,后来有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希望恢复秦汉时期的散文,而摒弃骈文。
      但是如今嘛你要是写不好骈文,就不是合格的文人。
      七郎一联想到《滕王阁序》,就满脑子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他连忙甩了甩脑袋这不合题目!
      这一场考试,他的表情倒比前两场要多了些,上首的考官们看着也有趣元日大朝会赵七郎作的诗,他们也是知道的,不知道这场可有杰作?
      七郎终于写完最后一句。
      杰作?
      科举应制诗限韵严格,基本很难出佳作。
      出名的除了祖咏的那首《望终南余雪》,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郎自问,他写不出祖咏和白居易的水平。
      三场考完,下午就可以交卷离场了。
      七郎拎着自己装文房四宝的篮子,大步流星地往外走,竟没有等晚一步离场的刘植。
      刘植提着自己的考篮,拖着沉重的脚步急急忙忙地往外追七郎走得那么快,难道是考砸了?
      他考得不好不要紧,七郎不能考砸了!
      刘家和董家,都等着七郎中状元,风风光光的把月明嫁给状元郎呢!
      跑到贡院门口,刘植终于赶上了七郎,犹豫地说:

第443章 状元之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