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63章 别人家的孩子[1/2页]

一品寒士 山的那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勃这种大才子冲过来喊“叔父”,七郎当然要认啊!
      他站起来一个排山倒海,仿佛有无形的气浪,把拥挤的人群挡在外圈。
      “序已做好,诸位不作诗吗?太子还等着呢!”
      一句提醒,众才子猛地醒悟,太子还在呢!
      在此的才子多数家世并不出众,见太子一次可不容易。
      抓住机会展现自己啊!
      才子们顿时抛开王勃,抓耳挠腮地作诗,就算比不上王勃,也要比旁人强。
      王勃松了口气,理了理有些乱的衣襟,在七郎身旁的蒲团坐下。
      他惊魂未定地说:“诸君实在是太热情。”
      但想到自己做的文章,又不免浮现出骄傲的神色。
      “我一提起笔,文思如泉涌,一个个词句就绽放,大约是这滕王阁自带的灵气,若再让我写一篇同样水平的,恐怕难矣!”
      七郎轻笑:“你还年轻,将来必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他看着聪明俊秀、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心中一动,问起这孩子的家庭情况。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任雍州司功参军,即州文职佐官,管礼乐、学校、考课、丧葬等事务。
      王勃有两个兄长,他在家中排第三,底下还有几个弟妹。
      在长安时,王勃拜名医曹元为师,去岁听闻官军征服扶桑的盛事,特与李敬业、杨炯等南下。
      曹元也一起南下,带着弟子游学。
      如今曹元仍在广州,跟东海徐氏的徐广之探讨医术。
      “滕王长史下请帖,广邀才子来洪都府,我和杨炯、张弘藏一起来凑热闹。”
      ……主要滕王府给的程仪和润笔多~~
      七郎点点头,又考较了一番王勃的学问。
      别看王勃年少,已饱览六经,谈吐间引经据典、言之有物。
      就连医术,都已学到《黄帝内经》。
      在别的孩子还在抓小鸡的年纪,王勃已经会针灸,能给老奶奶把脉了!
      除了年少才高,难免有些骄傲、褒贬古人外,没别的毛病。
      七郎越看越喜欢,高兴地说:“既然令师还在广州,贤侄就随我一起南下吧!我的弟子和孩子颇为顽劣,要让他们向你学习。”
      要让那几个学渣看看,什么是学霸!
      他的弟子就是太子,王勃哪敢认这个话?
      连忙谦虚地说互相学习。
      想到能跟随名满天下的赵大都督学习、跟太子算师兄弟,王勃就很兴奋,觉得方才那一句“赵叔父”喊得太对了!
      ……王家是官宦之家,这样人家的孩子,天生就会抓住机会。
      历史上,十四岁的王勃得知宰相刘祥道要到家乡视察,特意提前写了三千字的《上刘右相书》,通过当官的父亲传给刘祥道。
      这篇文章不仅辞藻华丽、文采斐然,还重重地拍龙屁和刘宰相的马屁。
      “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於是遭不讳之主,拥非常之位。”……
      刘宰相被拍得很舒服,没错,我就是这样的“英宰”!
      又被少年王勃的才华折服,于是向朝廷引荐这才子。
      ……总而言之,无论哪个时空的王勃,都很擅长把握时机、展现自己。
      洋洋洒洒三千字的彩虹屁,一般人真写不出,深有七郎的风范。
      七郎本就是爱才之人,对这少年很满意,张口就是“贤侄”。
  &nb

第963章 别人家的孩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