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72章 上山下乡[1/2页]

一品寒士 山的那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七郎得知太子近日出入太平书院,竟是和李文、李武混在一起,不禁感慨血缘的奇妙。
      太平书院里,课业比李文李武出众、长相比他们好的大有人在,可太子偏偏就是跟他们投缘。
      相处几日,太子已经一口一个“文哥”、“武哥”,亲密得像同根同源的兄弟。
      李文、李武竟然托大,默认这样的称呼,令不明真相的人惊叹佩服。
      王勃亦感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两个平平无奇的岭南小郎君,竟比他还会说话、进退有度,能讨贵人喜欢。
      果然,不可小觑天下人啊!
      七郎心里明白,李文、李武有意讨好太子,或许是想有朝一日借太子的力赦免他们父亲。
      本朝说到底,人治大于法治。
      “李桢父子从高位跌到谷底,还能泰然处之,可称豪杰,我也颇为敬佩。”
      七郎对董月明说:“日后若有机会,我想让李桢有一个立功的机会,特赦回来。”
      董月明点头:“此事可为。但这是皇家兄弟之间的事,你要把握好分寸。”
      赦不赦免李桢,终究要看皇帝的心意。
      七郎认同董月明的话,凡事“看李?薜摹保?⒐??抢虾?辏?痛永床还芑实奂沂隆
      他见太平书院的学生挺有空,都有精力说书挣钱,又有了一个主意。
      “上山下乡?”书院祭酒骆宾王惊讶地问。
      七郎说:“学子们读了几年书,该为官府做事。推行王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乡野百姓,识字的极少。因赈灾一事,百姓对朝廷很感激,正该趁热打铁,让学生下乡,教他们识字和道理。”
      骆宾王手持折扇拍了拍手心,“妙哉!除了推行教化,还可以锻炼学生。将来他们为官一方,才知道体恤民苦。”
      “只是不知道这些学生愿不愿意去。”
      太平书院招生,虽然说不看出身门第,但能进去的,都识字有基础。
      这就决定了,学生出身都不会太差。
      比如冯家、冼家这样的岭南豪族,又或者张家这样的官宦子弟。
      七郎笑道:“有太子在呢,让他去做动员。”
      为了博取太子的赏识,再找一两个树立榜样,广大学子必定踊跃响应!
      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比写多少首辞藻华丽的诗都要有意义!
      科举录取率低,与其让这些青年把大好时光用在皓首穷经地研究学问,不如利用起来,提高百姓的开蒙率。
      既然太子在,就连太子也利用起来。
      这么有意义的事一传达下去,太子拍着胸口说:“师父放心,动员的事就交给我!有我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七郎:“……有劳殿下。”
      这又是跟谁学的江湖气!
      李弘领了任务,就去找枪手王勃写“动员书”。
      什么?自己写?
      他是太子,不需要文武双全,只要能识人、会用人就可以,他现在已经表现得很好啦!
      “你别写得那么花团锦簇,大伙儿光顾着欣赏你的文采,都顾不上正事。”
      李弘摸了摸下巴:“平虏,你写一份!”
      赵平虏眼珠一转,去找骆宾王写一份……有骆大哥这样的大才子在,哪里用他亲自动手!
      骆宾王在岭南时间长,熟悉百姓的需求,这篇动员书写得情感真挚、很能煽动情绪,看着都令人热血沸腾。
 

第972章 上山下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