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阵地上,趴伏着很多的尸体。黄色的衣服,和灰色的衣服的人掺杂合在一起,当然了石头这边的伤亡的县大队的士兵更多一点的。
毕竟鬼子还冲上了阵地,在世界部队里面,鬼子的部队的近身搏斗能力还是很高的。其实阵地战的最后的一次战斗,面对面的拼搏的就不仅仅是枪法了,而是要看近身搏斗的能力,更准确得来说就是拼刺刀的能力。
尽管石头对着县大队的新兵们还是训练了十来天的,近半个月的拼刺刀训练,但是石头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于这个拼刺刀的能力,还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还是需要士兵们自己们慢慢的在战斗上摸索的。
因为阵地上的尸体的数量和颜色占比,已经证明了一切,但是石头也不灰心,因为他确定了一件事情,就是徐川之前教授的那个的三人互相配合的战法,来应对日军小队的拼杀是很有用的,因为在战场上的己方的尸体数量仅仅是比日军多了不到百分之五十,就很现实的证明了这一点。
~~~~~~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和国军,或者说是和抗日力量的战损比,一向是在1:5左右,当然也不乏有很弱的军队,比如川军等,那种没装备的部队,他们的战损比往往是在1:20甚至1:100左右。但也不乏有那种很强的部队,比如配备了德械装备的印度缅甸远征军或者是蒋光头的嫡系部队,比如教官师等等,他们战损比基本上维持在1:2左右。当然了这是在战场上互相射击的战损比。
而仅对与刺刀搏杀的这一点战场上的战损比,据不记名的统计,一般来说正面战场场上的战损比,日军:国军=3:1左右。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营养问题,训练问题以及后勤问题等等。但在其中,徐川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或者说是一套适合中国军人的操练模式。
因为在二战时期,中国的部队一向都是效仿外国部队的配置或者训练模式,但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被冠以德械师,美械师甚至是英械师的部队竟然在打不过那些装备没有他们精良的日军师团,这可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
~~~~~~
当然了造成的徐川认为的,训练效果上,国军比不上的日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贪腐成风,军官的任职的不透明,以及士兵的战略素质不达标等等。最终总归来说,这么多的原因造成的就是这最后一点,就是国军的普遍的训练的效果是不如对面的那一群小鬼子的。
石头在打完这场阵地战之后,默默的就在心里面,算了一算这次的战损比,大约只是个1:1.5左右。他就知道徐川带来的那套子,近身武器的搏斗方法是很行之有效的。
而这毕竟也是徐川从第一个世界的港岛警队偷学而来的,不说到底是先进了多少的程度,但是这个方法至少领先现在这个时代的。石头都准备把这个东西,在这场战斗之后,然后直接地交给了老三团,再由老三团再交给更上面的指挥总部,来为抗日献上一份力量。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一点,石头想要,能不能够在从徐川哪里套出点其他的东西。
对于这一场战斗,石头的感觉就是县大队还是要多实战,多训练,方法上肯定是没有错的。虽然这一场阵地仗石头都差点输了,但是是因为对面的日军的悍不畏死的冲锋都到最后,都快冲破了石头的阵地了,不过还好陈峰带领着县大队的一大队的几十个人的及时加入,使得这一场阵地战,最终还是守了下来。
而且因为这个支援,那些之前攻击阵地的日军士兵,现在也已经被石头和陈峰前后夹击,然后处理的差不多了。
现在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包围圈,包围圈里面是大约有七八个日本士兵,背靠着背,然后把刺刀一致对外,组成了一个圆形的防御阵型,而这些日军士兵正在握着三八大盖对着包围着他们的县大队士兵严阵以待。
而正在把他们包围起来的县大队士兵,也没有直接的就开枪把他们围剿杀死,因为对面的日本中佐喊出了一句话:“我要求跟你们的最高长官进行一场对话,希望来一次武士之间的对决。”
~~~~~~
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强调“毫不留恋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当然了,切腹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介错。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这部电影,那你可能会对于介错这两个字比较熟悉,其实日本的很大的一部分文化,都是从中国的文化衍生而出去的,当然了不仅仅是日本,整个东亚基本上都是如此。
武士道其实从公正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对错这份的,只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将这个词语的标签化,使得武士道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特殊的代名词,其实某种程度上就和德国的纳粹二字一样子,人的观念使得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文化的代名词。
第七十八章 刺刀决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