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77章 京城暗涌[1/2页]

大国相 余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京城,自从大明定都于此,这里的暗流涌动不止。
      山竹滩大捷让到京城疯狂一时,《顺天日报》的销量更是创下了销售新高,相关话题占据京城第一话题榜长达一月之久。
      只是事情终究会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归于平静。
      林??然作为山竹滩的最大功臣,却是知道过于高调对自己和边事都不利,故而亦是有意拖延返回京城的时间。
      黄台吉部原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气,在看到最器重的四儿子哈木把都儿迟迟没有归来,亲自率领一支数万骑兵流窜于宣府和大同,一副想要再度进犯宣府或大同的架势。
      面对着这个阵仗,林??然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宣大总督的差事,亲自坐镇于大同和宣府总揽全局。
      朝廷方面对此亦很是重视,却是不敢再提议由杨博或赵炳然过来取代林??然,而是尽量配合着林??然的要求。哪怕是当朝首辅徐阶,这个时候亦是不敢设置阻碍。
      大同总兵孙吴是世袭千户出身,虽然没有立下什么像显赫的战功,但凭着他做事谨慎,倒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一度被杨博推崇为九边最有才能总兵。
      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位在杨博当政时期得到重用的孙吴迎来了至暗时刻,被迫让出了大同总兵的位置。
      林??然从来都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虽然大同总兵孙吴并没有犯什么过错,在防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还是选择毫不留情地将人拿下,改而将他视为驱除北虏最佳人选的石华山推了上去。
      如果在早前,他如此重用石华山,恐怕会遭到杨博等人的极力反对,甚至徐阶都会站出来阻拦。
      只是经过了山竹滩大捷,加上石华山在山竹滩大捷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今又面临着蒙古骑兵的威胁,却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异议。
      虽然林??然将石华山推到大同总兵的位置上,不可能让到大同军一下子脱胎换骨,但亦是有着很大的改变,对蒙古骑兵的进犯表现得更加积极了。
      黄台吉的几次小试探都被大同军或宣府军打了回去,甚至是让到这些骑兵是有来无回。
      黄台吉看到林??然一直坐镇于宣大两镇,加之确认哈木把都儿并没有落到大明朝廷手里,而派遣寻找哈木把都儿的骑兵一无所获,最终再度返回大草原了。
      黄台吉的这个举动,虽然没有再给林??然增添赫赫战功,但亦是让到林??然理所当然地继续坐镇于九边。
      待到巡察九边返回京城之时,山竹滩大捷的事情已经很少人再提起,京城的百姓则是开始忙于准备迎接中秋佳节。
      在回到京城后,林??然跟着以往那般,亦是重新开始京城官场三点一线般的生活。
      得益于显赫的战功,加上嘉靖当初对杨博等人的严厉警示,已经没有人敢对兵部衙门的事务指手画脚,兵部衙门沦为林??然的一言堂。
      这一次,最为憋屈的无疑是兵部左侍郎赵炳然。
      赵炳然被调回本部的初衷是制衡林??然,只是现在他别说要制衡林??然,自身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兵部衙门上下都不太待见这位兵部左侍郎,甚至他的去留都在林??然的一句话间。
      林??然亦是拿出一贯强硬的部堂作风,在第一天的点卯会议上则是开诚布公地道:“今大明外夷虎视,内贼狼心,一旦内外有变,则生民受累,朝廷动荡。林某蒙主之恩,代为执掌兵事,固不敢有负圣思,有愧于万民。”
      “兵事之重,重在九边,户部太仓每年拨付银两数百万之巨,粟米不计其数,然北虏之害仍如悬剑于顶。今当务之急,以刷新政治,扭转边事颓势。”
      “边事实则兵事也,兵事贵乎军心。何为军心?在无后顾之忧,在衣食用度皆有足额,在朝廷赏罚分明。”
      兵部衙门二堂显得很安静,只有林??然一个人侃侃而谈,而堂下和院中的兵部官吏无不认真地倾听,不少官吏更是听得热血上涌。
      不管是前任兵部尚书杨博,还是更早前的兵部尚书许伦,他们都是着眼于如何掌握培植亲信,只有这位林阁老如此清晰地抛出了他治理兵部的理念。
      都是兵部的老人,虽然他们没有治理兵部的才能,但听到林??然所抛出的理念,深知这才是真正的谋国之策。
      亦是无怪乎,越来越多的士子对不作为的徐阶不待见,而是将希望寄托在这位天纵奇才的林阁老身上。
      哪怕是一心想要取代林??然的赵炳然,在听到这一番论调之后,亦是不由得暗暗地轻叹了一口气。
      本以为凭一己之力平息东南倭事的胡宗宪就已经很厉害了,但发现这位林阁老的军事才能已然是位于胡宗宪之上,只要不是遭到****,北虏的顽疾或许在他手里得到彻底解决。
      林??然将众官吏的反应看在眼里,便是继续侃侃而谈地道:“咱们在京城任职,并不能体会边军之苦,哪怕前往九边亦不过遭受三五日的日晒雨淋!然兵部权重,咱们对边军将士要多加优待,不仅要礼侍每一位将士,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九边将士用命,方能保证北疆无恙,方能驱逐鞑虏于国外!”
      “下官谨遵阁老教诲!”众官员交换了一下眼色,当即恭恭敬敬地拱手回应道。
      林??然一直认同这么一句话:“下面的人不怕上司严苛,就怕上司没有态度,从而让他们无所适从”。
      林??然的主要意图是将自己有态度传达下去,至于下面的官吏是阳奉阴违还是遵照而行,接下来直接剔除一帮阳奉阴违的即可。
      林??然在抛出态度后,便是开始布置各司的任务。
      大明九边多用客军,从内地征收一些能战将士填充九边,从而加强九边的兵力。
      只是林??然对此并不以为然,始终认为:兵在精而不在多。
      由于缺乏战事的历练,地方上很多卫所将士早已经变成一个个油兵子。昔日的南京振武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别说让他们浴血奋战,这不出现反噬都是很幸运的事情。
      关于客军的问题,林??然有跟石华山等将士交流,特别是万全左卫指挥使张培东对一些客军是恨得咬牙切齿。
      有鉴于此,林??然有意重新筛理客军,将一群兵油子踢回原籍。他同时在宣府试行募兵制,组建一支万全骑兵营。
      如果采用消极的防守,自然是修城和筑台即可。只要花费大笔银两修筑边墙和御敌台,那么整个北边的防御体系会大大增强,一旦加上重炮辅助,甚至都不会出现太多战事。
      只是林??然比谁都清楚大明的财政问题。徐阶上台之后,跟严嵩实则是同样的做法,承天宫殿和道家建筑根本没有停下。
    &n

第1977章 京城暗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