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多年的边疆,终于再次出现了些情况,这次是北疆。自上次的议和之约到期,两国就暗暗较着劲。赵无垠只留下了冯铮,把驻守金陵城的左丘以及他手下的其他几位将军都调去了北疆。战争蓄势待发,北疆的贸易日渐凋零,人口渐渐往南迁移,往来的行脚商有了燕国这块肥肉,自然不会再把什么蒙古放在眼里。双方都在缓缓的积蓄着力量。
七月中旬,一批在云州学府成长学习的汉人学子,因与学院有了冲突,闹出了小范围的暴.动,蒙古一方武力镇压,扣押了制造混乱的学生,相应负责人却称这是蒙古内部的事,拒绝大梁的协商干涉。于是,这个在夹角中存在了几十年的北疆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民族与血统的争论,争论波动到了中原内部,引起了民愤。几十年来,北伐的呼声从未如此高涨过。然而赵无垠盘点物资、分析情况,总觉得距离最好的时机还差些日子。
“西部边疆建设浪费了太多的人力财力,我国民生起复也并未多久,总还不够稳固,如果此时出兵北伐,必定会增加国民经济的压力。何况与燕国的往来贸易,此时正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如果被战争拖垮了实力,恐怕会被人低看一等,威胁到外交谈判。臣觉得,如果勉力迎敌虽然我朝未必会输,但实在是劳民伤财、两败俱伤,非是明智之举。”
户部又赶紧补充说:“陛下,按照如今的发展速度,至少至少也要三五年,才能保证在战争过后,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的冲击。”
“一年”,赵无垠断定道。户部的官吏被堵住了嘴,一脸的哑巴吃黄连。赵无垠知道,这些人都怕他,怕他一句话就将这个国家推向北疆的刀山火海上。
“北伐是早晚的事”,赵无垠说,“你们都知道朕,在做的各位,各个年纪比朕都大,有几个还是看着朕长大的,想必勘破人心这点东西,对你们来说不算什么,所以别在这儿耍什么心计吓唬人。糊弄朕看不懂户部的账本子是吗?
“朕知道你们是文臣,清高太平惯了害怕打仗,本也没想把你们推到枪口上。但在这件事上,别在这给朕搬弄是非当搅屎棍子。还有,至于你所说的,‘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只要不是毁灭性的,那就不在乎,你吃撑了,和一天饿一顿,都不会死人。如果辎重不足,真要开刀敛财,也得先从你们身上起,所以,少说几句废话,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活才是。”
朝堂上一片寂静,掉根针都能听见,赵无垠虽是武将出身,却从来不喜发火。而且他向来嫌弃文臣们拐弯抹角的心思,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很少出口训斥什么,省的乱上加乱。
今天这话说得确实有点多。
他知道座下都是一群贪生怕死之辈,刀不架在脖子上就激不起一点血气,但世人哪个不是如此?人性如此,情有可原。
但他是在战场上长大的,是从战场上厮杀过来的人,没有人能了解他的执念,他的热血。北疆那一小片土地对于偌大的大梁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都不想去惹那些麻烦,想必一直挂在心上的,大概只有他赵无垠。
一片寂静中,赵无垠犹豫着,是否该将户部移到昱王手下管理,他毕竟是个有才华的人,交给他或可事半功倍。踌躇再三,
第 99 章 第 99 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