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十二章 手书[1/2页]

庶子夺唐 江谨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五日后,随着扬州一十六家水行主事齐聚扬州,在李恪力促之下共设漕行,立漕规,分漕事,扬州漕务至此便厘了清楚,在扬州城南一毫不起眼的一街道之中,二十年后那个分漕天下,贯运南北的都漕转运司已初有其形。
      与此同时,当经连日奔波,梁王李愔终于也带着李恪的手书回了长安。
      李世民虽已对李恪遇刺之事连下三道诏书,但因有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珠玉在前”,李承乾妄言之事还远远没有过去,朝中臣盯着李承乾的还不在少数,众人也都在等着李愔从扬州带来李恪的态度。
      贞观七年,夏末,旬日内朝。
      李世民端坐于两仪殿正中上首,而殿下两侧则是分列群臣,分文武而。而太子李承乾也正如往日一般立于群臣之首。
      太子是为国之储君,位超人臣,立于首位自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一份尊荣,只不过今日,李承乾立于此,却显得局促非常,更没有往日的那般从容。
      李承乾有些慌张的缘故很多,一来是他近来的声望减,朝野之中的风评也不如前,所谓流言杀人,李世民虽未动他的太子之位,但满朝文武看着他的眼神,已经叫他难于自;
      其二,今日李愔还朝,在李承乾的眼中,李愔不过是个少不更事的孩童,难成气候,但李愔此来代表着的却是李恪对此事的的态度,若是李恪当真执着此事,意欲深究,就算是李世民有意护着他,李承乾也难全身而退。
      毕竟李恪不是寻常臣子,李恪在朝中本就颇有几分势力,更何况他少年出质塞北,数百万关中百姓都还承着他的恩,李世民再回护于他,也不会置民情于不顾。
      “启禀陛下,梁王于殿外求见。”中官的声音自殿门传入殿中,也传入了李承乾的耳中,李承乾的内心咯噔一下。
      “传。”
      随着李世民的一声应和,李承乾眼角的余光不自觉地瞥向了殿门的方向。
      李愔如今一十二岁,此前虽也上过朝堂,但如今日这般入朝禀事,他还是头一遭。
      “臣李愔,拜见父皇。”李愔在众人的注视中迈入殿之中,稳稳当当地走到了殿下,对殿上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见得李愔拜在殿下,抬了抬手,对李恪道:“六郎来了,快快起身。”
      李愔北归,紧张地其实不止是李承乾,李世民也同样如此,只不过他的担忧却与李承乾不同,李承乾是担心李愔当朝发难,而李世民担心的是李恪对此事不依不饶,让他这个父皇难做,也叫满朝文武看着他天家兄弟不和。
      李世民不称李愔爵位,不称李愔姓名,而是称呼他一声六郎,便是在告诉李愔,今日之事当以兄弟之情为重。
      李世民也不知李愔有否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只见李愔缓缓起身,自袖中取出了一封信,双手呈上,对李世民道:“启禀父皇,臣此番奉皇命南下加封三皇兄,三皇兄已手书回旨,还请父皇阅览。”
      李愔之言一出,顿

第九十二章 手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