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乃前隋齐国公、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长孙无忌小妹。
前隋业初年,长孙晟与唐国公李渊交好,两家便为子女定下婚约,许长孙家幼女观音婢于李家次子李世民。
业五年,长孙晟故去,观音婢便随其兄长孙无忌居于舅父高士廉府上,也就是在此时,长孙兄妹便已与李世民相识、相知,谓之青梅竹马。
而后待观音婢长成,一十三岁的豆蔻年华之时,便由舅父高士廉主张,依长孙晟所定之婚约,嫁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而后两人一路相扶至今。
以为妻者而论,长孙皇后谓之贤妻良母分毫不差,以皇后而论,长孙皇后为李世民主政后宫,护庇忠良,堪为千古贤后,纵论古今,亦少有能及者。
于长孙皇后而言,李恪也是颇多敬意,只是无奈,李恪其志不小,不甘为一亲王而已,故与长孙皇后生来便是相对,也无他法。
李恪可以对付李承乾,可以对付长孙无忌,但在面对长孙皇后时,却有了一种无力之感。
在李恪的眼中,长孙皇后就像是一座挡在在夺储之路上的一座山,想搬,却难搬动,甚至可以这么说,李恪要做储君,最难对付不是太子李承乾,也不是长孙无忌,而是那个看似离朝局深远,但实则身正中,甚至一句话便可定鼎朝堂的长孙皇后。
所以李恪要破长孙皇后的局,决不能与长孙皇后硬碰,他动不得,也动不过,便只能借满朝文武之力。
贞观七年末,三日后,旬日朝。
太极宫,两仪门,李恪正立于门外的宫道之上,时不时地抬头北眺,似乎在看着什么,心沉静如水,一如七年前,李世民东宫登基时,重明门外的那个懵懂少年。
只不过如今,李恪的境却已与当年不相同,现在的李恪立于宫门之下,已不再会遭人无视,在何,身后都会不经意地聚集起一团人,他们既是与李恪亲近的朝中臣,李恪的好友,他们于一,和不远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呼应,竟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盏茶之后,随着一声鼓响,两仪门洞开,满朝文武依次序鱼贯而入,于两仪殿上分文武臣,宗室勋亲而列。
李恪身为皇三子,楚王,当属宗亲,本该位列太子李承乾之后,但李恪有身兼任实职,官拜扬州都督,右骁卫将军,至于骠骑将军之勋,武臣班首,于李承乾左右并列。
李承乾与李恪一向不和,看着李恪站在自己的身旁,心中自然不悦,一声轻哼,以余光撇了李恪一眼,便扭过了头去。
李恪耳目聪颖,李承乾的模样也被李恪看在了眼中,李恪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小弟出镇在外,近一载未见皇兄,皇兄一向可好?”李恪站在李承乾的身旁,对李承乾笑着拱了拱手道。
李承乾看着身旁的面带笑意的李恪,还未开口,眼中已经带上一丝恨意。
李恪庐州遇刺,谁最冤,自然是李承乾最冤。
&n
第七章 朝议分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