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搁浅的征服计划[2/2页]

不凡风水征途 天蝎耗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地下,寻找水源,久而久之,便能涵养水源,形成新的泉眼和溪流。而且树木能改善气候,吸引雨水。”
  谋士苏瑾沉思片刻后说:“这种树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况且现在树苗从何而来?”
  奇人从怀中掏出一个布袋,打开后,里面是一些奇特的种子。他说:“这是我多年收集培育的耐旱树种,名为‘旱灵籽。此树生长虽缓慢,但极其耐旱,一旦扎根,便能顽强生长。”
  张不凡拿起一颗种子,仔细端详,眼中燃起希望。奇人继续说道:“我们还需建造大量的蓄水设施,如池塘、水窖。将收集到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旱季灌溉和人畜饮用。”
  将领赵猛问道:“那现在粮食短缺,士兵们都饿着肚子,哪有精力去做这些事?”
  奇人回答:“我们可以一边让部分士兵开垦营地附近的荒地,种植一些耐旱的粮食作物,如粟米、高粱。另一边安排士兵按计划进行挖沟渠、种树之事。而我还知道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名为‘旱生荠,这野菜遍布营地周围,只是无人知晓它可食用。采集这些野菜,也可暂时缓解粮食危机。”
  张不凡听后,心中大为振奋,他站起身来,对奇人说:“阁下此计甚妙,若真能解决旱灾问题,你便是我军的大恩人。”
  于是,张不凡下令按照奇人的计划行事。士兵们虽然疲惫,但看到了希望,也都鼓足了干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军营周围热闹非凡。士兵们有的在挖沟渠,有的在种树,还有的在开垦荒地。奇人则在一旁指导,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开始慢慢发生。种下的“旱灵籽”开始发芽,沟渠也逐渐成型。士兵们采集的“旱生荠”让大家的肚子不再那么饥饿。
  而在几年之后,曾经干涸的土地渐渐有了生机。树木郁郁葱葱,沟渠中流淌着清澈的水,池塘和水窖也蓄满了雨水。粮食作物丰收,军队的战斗力开始慢慢恢复。
  张不凡望着这片被改变的土地,对奇人充满了感激。而这个军营,也因为奇人的百年大计,从旱灾的绝境中走了出来,重新踏上了发展与壮大的道路。
  《旱灾转机》
  在那片饱受旱灾摧残的土地上,奇人的计策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被种下,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它能否成功。
  按照奇人的计划,士兵们每日都在忙碌着。挖沟渠的士兵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年轻的士兵小陈一边挥动着锄头,一边对旁边的老李抱怨道:“这沟渠要挖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这么久了,也没见有什么水来。”老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再坚持坚持吧,那位奇人说这是百年大计,哪能这么快就见成效。”
  种树的士兵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那些“旱灵籽”虽然耐旱,但在最初的生长阶段,需要精心照料。士兵小孙看着刚种下不久的树苗,有些沮丧地说:“这树苗看起来弱不禁风的,真的能长成大树,涵养水源吗?”经验丰富的老兵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要有信心,当初奇人可是信心满满,他说的法子一定行得通。”
  开垦荒地种植耐旱作物的工作也不轻松。士兵们要先把干裂的土地翻松,这本身就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负责这块工作的将领看着进展缓慢的开垦工作,忧心忡忡地对张不凡说:“主公,这荒地开垦太难了,作物种植下去,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收成。”张不凡皱着眉头说:“现在只能相信奇人,按他的计划继续做下去。”
  而采集“旱生荠”的士兵们倒是收获颇丰。炊事班的士兵们将“旱生荠”做成各种菜肴,虽然味道不算鲜美,但好歹能填饱肚子。士兵们围坐在营帐里吃着“旱生荠”做的菜汤,士兵大刘嘟囔着:“这野菜吃久了,嘴里都没味了,真希望那些粮食作物能快点长出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几个月后,终于有了一些变化。
  挖的沟渠在一场小雨过后,成功地收集了一些雨水。虽然雨水不多,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负责沟渠工程的士兵们欢呼起来,小陈兴奋地对老李说:“看,老李,这沟渠还是有用的。”老李也笑着点头:“是啊,看来奇人的计策有点门道。”
  那些种下的“旱灵籽”树苗也有一部分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小孙高兴地对老张说:“老张,你看这树苗活了不少呢。”老张欣慰地说:“嗯,只要坚持下去,这些树一定能长大。”
  开垦的荒地上,粟米和高粱的幼苗也破土而出,虽然稀疏,但充满了生机。将领看到这一幕,赶忙跑去告诉张不凡:“主公,作物长出来了,虽然不多,但有希望。”张不凡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然而,旱灾的影响依然巨大。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沟渠里的水开始干涸,树苗有一些也因为高温而枯萎,刚长出来的作物幼苗也面临着干旱的威胁。
  军中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谋士苏瑾对张不凡说:“主公,这奇人的计策虽然一开始有效果,但现在看来,还是难以抵御这旱灾的强大威力,也许我们应该另寻他法。”

搁浅的征服计划[2/2页]